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昌菹的意思、昌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昌菹的解释

亦作“ 昌葅 ”。1.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 菖 ”。 周 天子使 周公阅 聘 鲁 , 鲁 君飨之昌菹等物,示旌表其功德。后以为主国盛礼款待他国使者之典实。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七:“ 茂陵 体犹瘠, 淮阳 疾未祛。翻疑承毒水,忽似遇昌葅。”参见“ 昌歜 ”。

(2).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 菖 ”。据传 周文王 嗜昌菹, 仲尼 食之以取味。后以为倾慕前贤而嗜其所嗜之典实。《梁书·文学传下·伏挺》:“事等昌菹,谬彼偏嗜,是用不羞固陋,无惮龙门。”参见“ 昌蒲菹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昌菹”在汉语词汇中属于较为罕见的组合词,需结合古汉语语素进行解析。从构词法来看,“昌”本义指兴盛、美好,如《说文解字》释为“美言也”,后引申为繁荣、光明之意;“菹”在《尔雅》中解释为“草泽生曰菹”,原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亦可指代腌渍的酸菜类食物。

在古籍中,“昌菹”并未形成固定词目,推测其可能为古代文献中的临时组合或特定语境下的表述。例如:

  1. 地理名称假借:或指水草丰茂的昌盛之地,如《水经注》中“菹泽”常指湿地;
  2. 饮食文化隐喻:结合“昌”的旺盛之意与“菹”的腌制工艺,可能象征物产丰饶;
  3. 古文献异文:不排除为抄写讹变或通假字组合,需结合具体上下文考据。

目前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均未收录该词条。建议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菹”字条目(第1582页)及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昌”字释义(第62页)进行延伸研读。

网络扩展解释

“昌菹”是古代一种以菖蒲根腌制的食品,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昌菹(读音:chāng zū)是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歜”或“昌葅”。“昌”通“菖”,指菖蒲,而“菹”意为腌菜。其制作与食用可追溯至周代。

  2. 历史典故

    • 外交礼仪:周天子曾以昌菹款待鲁国使者周公阅,后成为诸侯国间盛情待客的象征。
    • 圣贤象征:传说周文王嗜食昌菹,孔子为追慕文王而效仿,使其成为仰慕前贤的典故(韩愈、皮日休等诗文均有提及)。
  3. 节俗关联
    端午节有食用昌菹、饮菖蒲酒的习俗,用以辟邪祈福。宋代范成大、清代宫鸿历的诗文中均有相关记载。

  4. 文化延伸
    昌菹不仅是食物,更被赋予道德寓意,如北周庾信以“昌葅”暗喻对贤者的敬重。

昌菹融合了饮食、礼仪与文人精神,既是古代宴宾佳品,也是文化符号,反映了对先贤的追慕及节俗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

哀结白货兵体藏头露尾逞肆大寰呆答孩帝京东班东阳守鹅群锋角封土凤眼草妇道服贡纲宪告行乖愆光猷唅唅合家合颖还我河山棘楚禁仗寄语賫助流奔乱烽芦花露营命关明彰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暮四朝三鸟语排荡篇条迫力权衡轻重取解驱涉神媪审备势门时区守边衰髯疏野岁报贪多嚼不烂卫道伪客塕然乡间崤坂黠鼠歇斯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