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泼寒胡戏 ”。
“泼寒胡”是古代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乐舞表演形式,又称“泼寒胡戏”。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起源与性质
该乐舞源自西域(今中亚地区),盛行于唐代。表演时间通常在农历十一月严寒时节,具有驱寒祈福的仪式性意义。
表演形式
由勇壮少年组成队伍,裸体或半裸体结队而舞,伴有鼓乐等乐器。观者会向表演者泼水,形成独特的互动场景。
历史记载
据《旧唐书·中宗纪》记载,唐中宗曾“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唐代文献《唐音癸签》也提到其乐曲为《苏摩遮》,武则天末年传入,后因礼教争议逐渐被禁。
词义构成
该词特指唐代吸收西域文化形成的一种节庆乐舞,融合了表演、民俗与宗教元素,后因中原礼制冲突而衰落。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旧唐书》等文献。
《泼寒胡》是一个成语,意为形容人的外貌丑陋。
- 泼: 部首水 + 朴旁,总计8画
- 寒: 部首宀 + 冫 + 田,总计13画
- 胡: 部首月 + 又,总计9画
《泼寒胡》最早出现在明代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原文是“婚丧节制当人在外不拘海寒胡儿处分,东西行装亦不矜奇事。”意指在婚丧节制上,人们不应该过于讲究外表,不要因为外貌的丑陋而对人有所偏见。
繁体字为「潑寒胡」
古时汉字写法略有不同,「胡」字用曾字旁替代朴旁,写作「泼寒曾」。
他的长相又泼寒胡,但他的才华却是无人能及的。
- 泼皮
- 寒酸
- 胡须
- 丑陋
- 难看
- 美丽
- 英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