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年的意思、冠年的详细解释
冠年的解释
指男子二十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忘身·释僧富》:“﹝僧 富 ﹞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
词语分解
- 冠的解释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子。鸡冠。树冠。冠状动脉。 冠 à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冠。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冠军。
- 年的解释 年 á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年。三年五载。 每年的:年会。年鉴。年利。年薪。 一年的开始:年节。新年。 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画。年礼。年货。 时期,时代:近年。年华。年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
专业解析
"冠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礼制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男子达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成人礼)的年龄。这个年龄标志着男子正式步入成年,被社会赋予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 字面义: "冠"指加冠(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年"指年龄。合指举行冠礼之年。
- 具体年龄: 特指男子二十岁。在中国古代礼制中,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束发加冠,表示已成年。
- 象征意义: 标志着个体从"童子"或"弱冠"(接近二十岁但未行冠礼)阶段正式转变为社会认可的成年人。意味着获得了参与社会事务、承担家庭责任、婚娶等资格。
二、词源与文化背景
"冠年"的概念根植于周代以来的冠礼制度。《礼记·曲礼上》明确记载:"二十曰弱,冠。" 这里的"弱"指身体尚未完全强壮,但到了二十岁就要行冠礼。因此,"冠年"是"弱冠之年"的同义或紧密关联词,特指行冠礼的二十岁这个时间点。
三、相关概念辨析
- 弱冠: 常指接近二十岁或刚满二十岁(初加冠)的年纪,有时也泛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范围比"冠年"稍宽泛或起始点略有不同("弱"强调初成年)。
- 成年: 是一个更宽泛的社会学概念,指身心发育成熟到足以承担完全法律和社会责任的阶段。在中国古代特定时期,"冠年"(二十岁)就是法定的成年标志。
- 及笄: 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标志成年,与男子的"冠年"相对应。
四、典籍与权威辞书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冠年"的解释明确指向"二十岁"及"加冠之年",并引用相关文献佐证其作为成年标志的含义。
- 《辞源》(修订本): 在解释"冠"字相关词条时,会涉及冠礼制度,明确指出男子二十而冠,"冠年"即指此。
-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这是"冠年"礼制最经典的出处之一。
- 《仪礼·士冠礼》: 详细记载了士阶层举行冠礼的仪式流程,是理解"冠年"所对应礼仪实践的核心文献。
"冠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举行加冠礼以标志正式成年的特定年龄。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体生命阶段、社会责任与身份转换的重视和规范。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其礼制依据则主要源自《礼记》《仪礼》等儒家经典。
网络扩展解释
“冠年”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一、指男子二十岁成年
这一含义源自古代冠礼制度,即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标志成年。例如《高僧传》中“及至冠年,备尽经史”即指僧富二十岁时已通晓经史。古代冠礼由父亲主持,贵宾三次加冠象征治人、效国、祭祀的权力,类似现代成人仪式。
二、指某领域的巅峰年份(较少见)
在成语用法中,“冠年”可表示某年份是事物发展的顶峰或最佳时期,例如“2025年是新能源行业的冠年”。该用法强调时间节点上的成就巅峰,但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年龄含义混淆。
补充说明
- 词源差异:第一种含义中的“冠”读作guàn(动词,指戴冠礼),第二种读作guān(名词,表顶端)。
- 现代使用:当代更常见的是指男子二十岁,而巅峰年份的用法相对罕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语境中使用第一种含义,若用于描述巅峰年份,需明确语境以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拔茅连茹拔树削迹比肩叠迹碧甖不忺搀搓樗枥处身刺充斗柄碓屋而外反音缚绑服物贵豪海涸石烂荷荷虹伸话旧黄公罏黄腾腾壶人讦斥结口谨信跻攀箕帚拘弭科结苛杂窟窿桥老友麻尾名震一时悯贫莫须棚棚硬平足破残遣员桥头憩脚清凉油清素车全国纪録闰徵石流守障琐附锁缰堂帖甜不丝顽蔽文儒蜗疽无理无头公案协商稀剌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