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责的意思、鞭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责的解释

[lash and call sb. to account] 用鞭子抽打并责备询问

详细解释

鞭挞以责罚。 胡希明 《百年前广州丝织工人的生活及其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情怳·丝织工人的纪律》:“若果本馆人无理取闹者,更将原人鞭责,并革去馆底。” 鲁迅 《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怪不得锐气终于脱尽;脱尽犹可,还要看那‘笑吟吟’的‘讽刺’的‘天才’脸哩,这实在是对于灵魂的鞭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鞭责(biān zé)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鞭”(鞭打)和“责”(责备、惩罚)组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鞭打进行责罚或惩戒。以下从形音义、用法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形音义解析

  1. 字形与字源

    • 鞭:古字形像手持皮鞭,《说文解字》释为“驱也”,本义为驱赶牲畜的皮鞭,引申为刑具。
    • 责:甲骨文从“朿”(荆棘)从“贝”,表示以刑具追索财物,后引申为责备、要求。

      二字组合后,“鞭责”强调以物理鞭打实现惩处目的。

  2. 读音与词性

    • 现代汉语读作biān zé,属动词,可带宾语(如“鞭责奴仆”),偶作名词(如“受鞭责”)。

二、词典释义与用法

  1. 本义:以鞭刑惩戒

    指古代用鞭子抽打身体作为刑罚,属肉刑范畴。

    例:《清史稿·刑法志》载“轻罪鞭责示惩”,指对轻罪者施以鞭打。

  2. 引申义:严厉斥责

    现代汉语中引申为口头上的激烈批评,含“鞭策斥责”之意。

    例:梁启超《新民说》:“遇有过失,则严加鞭责”,喻指精神层面的督责。


三、文化背景与历史用例

  1. 古代司法实践

    鞭责常见于历代律法,如《唐律疏议》规定“笞刑用荆条,鞭刑用革鞭”,区分刑具材质与力度。清代衙役执行“鞭责”时需记录鞭数,以防滥用。

  2. 文学意象

    古典小说常以鞭责刻画权威或暴虐,如《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贾政鞭责宝玉,象征父权压制。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演变

当代汉语中,“鞭责”的物理惩罚义渐趋消亡,多用于比喻义:

权威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现代义为“严厉责备”,而《汉语大词典》则保留古义“鞭打责罚”。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鞭责"词条释义(参见汉语大词典
  2. 梁启超《新民说·论自尊》(中华书局辑录)
  3. 《唐律疏议·名例律》刑罚分类(法律出版社)
  4.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鞭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释

  1. 基本含义
    “鞭责”指通过鞭挞进行责罚,既包含肉体惩罚(鞭打),也包含言语责备。例如:

    • “用杖责罚他们的过犯,用鞭责罚他们的罪孽”()。
    • 鲁迅曾用“鞭责”比喻对灵魂的拷问()。
  2. 词源与结构

    • “鞭”指鞭子,象征体罚工具;“责”意为责罚、问责,二者结合强调通过鞭打实现惩罚或训诫目的。
    • 部分词典将其拆解为“鞭挞以责罚”()。

二、历史用法与例句

  1.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 清代文献记载:“圣驾将至,汝等倘再哭泣,触动天威,恐加鞭责”()。
    • 胡希明描述丝织工人纪律时提到:“无理取闹者,更将原人鞭责”()。
  2. 现代引申义
    在文学中,“鞭责”可比喻精神层面的批判或反思,如鲁迅用其表达对“讽刺天才”的讽刺()。

三、总结

“鞭责”是兼具体罚与训诫双重含义的词汇,古代多用于具体惩罚场景,现代则扩展至抽象批判。其权威解释可参考《查字典》(),更多例句可查阅相关文献或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络窆丧敝箒裮被叱骂宠物充值单覂顶职杜断房谋鹗龟防盛附远更嫁钩检构隙孤儿救祖记花榈木黄金坞换文箭壶见话翦逆蠒足皦日交账矜伐金橘卷末开坼柯笛列列森森醴酒醽酒乱亡露口信苗床鴾毋排闼颇李沁润弃疑认犯荣启柔茹三品三牲删缉十二象示化説山输庸诉辩天命论通览同岁生吞声忍泪枉突徙薪刓剔校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