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潑寒胡戲的意思、潑寒胡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潑寒胡戲的解釋

古代西域的一種樂舞。每年十一月嚴寒時,由勇壯少年裸體結隊而舞,鼓樂伴奏,觀者以水潑之。《舊唐書·中宗紀》:“禦 洛城 南門樓觀潑寒胡戲。”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樂通三》:“潑寒胡戲:冬月,為海西胡人裸體,寒水潑之。自 則天 末年始。 中宗 嘗因蕃夷入朝,作此戲禦樓觀之,所歌曲即《蘇摩遮》也。”亦省作“ 潑寒胡 ”、“ 潑寒 ”、“ 潑胡 ”。《舊唐書·張說傳》:“且潑寒胡未聞典故,裸體跳足,盛德何觀;揮水投泥,失容斯甚。” 宋 蘇轼 《次韻劉景文贈傅曦秀才》:“未能飛瓦彈清角,肯便投泥戲潑寒。” 王國維 《戊午日短至》詩:“燼灰撥盡寒無奈,愁看街頭戲‘潑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潑寒胡戲”是古代一種源自西域的樂舞活動,其核心特征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潑寒胡戲”指每年農曆十一月寒冬時節,由西域傳入的群體性歌舞表演。參與者多為勇猛少年,他們裸體結隊而舞,周圍人用鼓樂伴奏,并以冷水潑灑舞者,形成獨特的狂歡場景。

二、起源與傳播

三、活動特點

  1. 時間與形式:在寒冬進行,舞者赤身歌舞,觀衆潑水互動,兼具祈福與娛樂性質。
  2. 音樂伴奏:使用西域樂曲,如《蘇摩遮》(一種龜茲樂舞曲)。
  3. 文化對比:類似傣族潑水節,但時間在冬季,且更具胡風特色。

四、曆史争議

該活動因涉及裸體、潑水等“胡俗”,在唐代曾引發争議,部分官員認為不合中原禮制,最終在唐玄宗時期被禁止。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考證或更多細節,可參考《舊唐書》《唐音癸籤》等古籍(來源、5)。

網絡擴展解釋二

《潑寒胡戲》的意思

《潑寒胡戲》是指一種古代的胡戲,也稱為潑寒子戲,是在寒冬中放水潑戲的一種娛樂活動。這種戲劇形式起源于北方地區,常見于農曆十二月二十九至大年初一。

《潑寒胡戲》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潑寒胡戲》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和胡(胔),拆分筆畫為17畫。

《潑寒胡戲》的來源

《潑寒胡戲》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民俗活動。胡戲本身是一種流傳于北方的戲劇形式,而潑寒則是指在冬天放水、潑水的習俗。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潑寒胡戲》這一獨特的娛樂形式。

《潑寒胡戲》的繁體

《潑寒胡戲》的繁體為「潑寒胡戲」。

《潑寒胡戲》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潑寒胡戲的漢字寫法為「潑寒胡戲」,字形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但細節上可能有所差異。

《潑寒胡戲》的例句

1. 農曆大年初一,我們家鄉會有一場盛大的《潑寒胡戲》表演。

2. 孩子們在寒冬中玩着《潑寒胡戲》,一派歡樂的景象。

相關詞彙

1. 組詞:潑水、胡戲、戲劇、胡同、寒冬。

2. 近義詞:潑水節、浴佛節、水靈節。

3. 反義詞:炎熱、冷漠、節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