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世儒的意思、世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世儒的解释

(1).俗儒。《史记·律书》:“岂与世儒闇於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遂执不移等哉!”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廙》诗:“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宋 陆游 《唐虞》诗:“大道岂容私学裂,专门常怪世儒非。” 清 恽敬 《崇仁学案书后》:“至与弟讼祭田一事,世儒多为先生设辞以解者,此未得先生之意也。”

(2).指经师。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汉 王充 《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説经者为世儒。”

(3).当代的学者。 唐 柳宗元 《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门人世儒,是以增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世儒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一、指世代相承的经学儒者

特指汉代以经学传授为业的儒生群体。他们通过师承关系系统研习儒家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形成固定的学术流派,并以此谋取官职或社会地位。此义强调其学术传承的正统性与职业化特征。

例证:

《史记·滑稽列传》载:“(东方朔)曰:‘世儒不明经术,苟取荣名。’”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二、指世俗化的平庸儒者

含贬义,形容拘泥章句、缺乏真知灼见或趋附权势的读书人。这类儒者虽习儒家经典,却脱离“修身济世”的本旨,沦为迂腐或功利之徒。

例证:

东汉王充《论衡·书解》:“夫文儒之力,过于世儒。”

西汉桓宽《盐铁论》批判部分儒生“诵死人之语,畏有司之议”。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词义演变与历史背景

“世儒”的褒贬分化与儒学发展密切相关:

  1. 汉代经学鼎盛: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通晓五经的“世儒”成为官方学术主流,此时词义中性偏褒。
  2. 批判思潮兴起:东汉以降,思想家如王充抨击经学僵化,称有独立思想的“文儒”高于墨守成规的“世儒”,词义渐趋贬义。

    来源:《中国儒学史》(先秦卷、两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世儒”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出处:

一、核心含义

  1. 俗儒(贬义)
    指缺乏真才实学、拘泥于教条或迎合世俗的儒者。
    例句:
    《史记·律书》提到“世儒闇於大较”,三国曹植在《赠丁翼》诗中亦言“无愿为世儒”,均暗含对这类儒者的批判。

  2. 经师(中性)
    特指专攻经学传授的儒家学者,与注重著述的“文儒”相对。
    出处:
    汉代王充《论衡》将“世儒”与“文儒”区分,称前者“说经”,后者“著作”。

  3. 当代学者(中性)
    泛指某一时代的知名儒生或学问家。
    例句:
    唐代柳宗元在《陆文通先生墓表》中称“门人世儒”,即指当世学者。

二、词源与演变

三、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论衡》等原典,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然无恙拔火罐子白豹表旗不宣晁董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辞命打甚不紧二路梵本梵侣梵钟改折高国工夫钩贯贵老姑舅鼓子词还辟患害慧叶揭牓畸轻畸重酒鎗慨懑看不见劳扰敛衽连珠寨理索理所必然流洽砻刻曼理墨策泥文乾性油轻脆清惠遒拔麴孽日富赛音召伯棠纱箱神妙莫测市直收藏丝肠松鷄土候外政亡命违天悖理武陵川篠屋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