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还辟的意思、还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还辟的解释

(1).避让貌。辟,通“ 避 ”。《礼记·曲礼上》:“若主人拜,则客还辟避拜。” 孔颖达 疏:“还辟,犹逡巡也。客谦不欲当主人之欲拜己,故少逡巡,迁延辟之也。”《礼记·曲礼下》:“大夫士见於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

(2).摄政者把权力交还给帝王。 宋 王珪 《皇太后付中书门下还政书》:“皇帝践祚之始,衔哀过情,忽传詔於外廷,请预闻於庶政,载念承邦之重,累申还辟之文,皇衷未回,羣听犹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还辟(huán bì)是古代汉语中的礼仪术语,指君主或尊长主动退避以示谦让的行为,后引申为让位、回避等含义。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典籍依据:

一、基本释义

  1. 退避以示谦让

    指古代君主在特定礼仪场合(如祭祀、接见臣子时)主动退离原位,以示对天地、祖先或臣下的敬意。此行为象征谦德,是礼制的重要体现。

    典籍依据: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还辟,再拜稽首。”描述天子在朝会中退避行礼的场景 。

    《汉语大词典》释为:“犹逡巡。因谦让而退避不前。”(卷10,第1123页)

  2. 禅让君位

    引申指君主主动让出统治权,如尧舜禅让典故中的“还辟”即强调谦退让贤之意。

    典籍依据:

    《尚书·尧典》注疏云:“尧还辟而让于舜”,体现禅让制度中的礼让精神 。

  3. 回避与避忌

    泛指因谦逊或敬畏而主动避开的行为,如臣子避让君主、晚辈避让尊长。

    典籍依据:

    《周礼·夏官·司士》郑玄注:“还辟,逡巡也”,指进退有度的避让礼节 。


二、文化内涵解析

还辟的核心在于“以退为敬” ,通过身体空间的退避表达精神层面的谦卑: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第10卷第1123页。

  2.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中华书局点校本,2008年。

  3.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撰)

    中华书局,2004年。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纸质权威版本;在线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数据库对原典的收录。)

网络扩展解释

“还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避让之意(通“避”)

  1. 字义解析
    这里的“辟”通假为“避”,指礼节性的退让或回避。常见于古代礼仪场景,表示谦逊、恭敬的姿态。

    • 例:《礼记·曲礼上》记载“若主人拜,则客还辟避拜”,指客人面对主人行礼时,需退避以示谦让。
  2. 具体用法
    多用于君臣或主客交往中,强调身份差异下的礼制规范。如《礼记·曲礼下》提到,大夫面见国君时,“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即通过退避动作表达对国君的尊重。

二、权力归还(摄政者交权于帝王)

  1. 政治背景
    特指摄政者(如皇太后、权臣)将代掌的统治权交还给帝王,常见于君主制政权更迭或新帝成年时。

    • 例:宋代王珪在《皇太后还政书》中描述太后“累申还辟之文”,即反复请求将政务交还皇帝。
  2. 历史意义
    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权力过渡的合法性,强调“君权复位”的政治伦理,如提到“摄政者把权力交还给帝王”。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骖骖长颈鸟喙笞掠抽付淳备黜屏大吵大闹诞罔不经貂金粉箨复归肤色格非灌夫骂坐浩穰黑石花界遑扰圜魄胡肥锺瘦回轸胡拉混扯火上弄冰家诫见所不见拮隔锦帆天子机棚济事句逗决雌雄空梦懒鬼烈铮铮理王隆曦緑石砚卖富差贫配手片剂迫压穷哥们期颐之寿七羽趋赴三互法伤阂上嫚下暴牲畜神女庙深邃释耒谈笑有鸿儒天赐良机挑礼,挑礼儿望眼将穿伪撰乌金纸无名指晓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