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轻脃 ”。1.犹松散,松脆。《汉书·沟洫志》:“郡承 河 下流,与 兗州 东郡 分水为界,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轻脆易伤。”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桃花水》:“桃花水,草本,状若杨梅而无核,色红味甘,质轻脆,过手即败矣。”
(2).谓物体薄而易碎、易折。 宋 孔平仲 《枯柳》诗:“轻脆岂耐久,心腹俱空穿!”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夷人市瓷器》:“所载他物不论,即瓷器一项,多至数十车,予初怪其轻脃,陆行万里。”
(3).形容软弱。《晋书·石苞传》:“ 吴 人轻脆,终无能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仲宣 轻脆以躁竞, 孔璋 偬恫以麤疏。” 宋 李纲 《议巡幸第一札子》:“ 金 人渡 河 犹不能御, 江 岂可恃?而南人之轻脆,非北人之比,贼至则溃。”
(4).清脆。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白舫青尊挟妓游,语音轻脆认 苏州 。” 沙汀 《涓埃集·闯关》:“可以听见轻微的咳嗽声,短促的哈欠,以及马蹄在三合土晒场上敲出的轻脆的声响。”
“轻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松散、松脆
指物质结构不紧密,易碎或易折断。如《汉书·沟洫志》提到“土壤轻脆易伤”,清代俞樾描述“桃花水质轻脆,过手即败”。
物体薄而易碎/易折
多用于形容脆弱物品,如宋代孔平仲《枯柳》诗“轻脆岂耐久,心腹俱空穿”。
形容软弱
用于评价人的性格或群体特质。如《晋书》称“吴人轻脆,终无能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用“轻脆”批评文人性格浮躁。
清脆(音义延伸)
少数文献将“轻脆”与“清脆”混用,表示声音清亮,如“轻脆悦耳的金属声”。但需注意,现代汉语中“清脆”更常用以描述声音。
“轻脆”既可指物体松脆易损,也可形容性格软弱,少数语境下与“清脆”相通,但现代用法中二者已分化。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轻脆》是指物体在触摸或咀嚼时,质地细腻且发出清脆声响的特点。其拆分为“轻”和“脆”两个字,其中“轻”的部首是车,共计9画,而“脆”的部首是⺼,总共由15画组成。
《轻脆》一词源于汉语,是由“轻”和“脆”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在繁体字中,“轻”字的写法为「輕」,而“脆”字的写法为「脆」。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轻”字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明显变化。而“脆”字在古代曾有「脺」的写法,其中「脆」表示肉质鲜嫩。后来,“脆”逐渐从「脺」演变成现在的形式。
1. 嘴里咬下去,饼干发出了一声轻脆的声音。
2. 这块水果新鲜又轻脆,非常美味。
1. 组词:轻盈、脆弱、轻薄、脆声、轻飘。
2. 近义词:酥脆、松脆、爽脆。
3. 反义词:沉重、粗糙、软糊、硬邦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