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躯的意思、投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躯的解释

(1).舍身;献身。 南朝 宋 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殤。” 唐 王维 《李陵咏》:“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 陇西 太守 吴绍 ﹞遗相国 保 书曰:‘王室有事,不忘投躯。’”

(2).置身。《云笈七籤》卷一○四:“登峻履谷,艰寻师门,掷形絶崿,投躯万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躯"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献出身体或生命,指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如报效国家、君主、正义事业等)而不惜牺牲自己。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面与核心含义:

    • 投:本义为掷、扔,引申为投身、投入、投奔。
    • 躯:指身体、身躯、生命。
    • 合义:字面意思是“将身体投出去”,引申为献身、舍身、牺牲生命。它强调一种主动的、决绝的、为了大义而舍弃自身的行为,带有强烈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其核心在于舍弃自身以报效或达成目标。
  2. 用法与语境:

    • 该词常用于古代文献、诗词歌赋中,特别是在表达忠君爱国、英勇就义、舍生取义等主题时。
    • 常与报效对象连用,如“投躯报明主”(献身给英明的君主)、“投躯寄天下”(为天下苍生献身)。
    • 表达一种极其崇高和悲壮的牺牲行为,区别于一般的死亡。
  3. 典故与例证: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南朝宋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一作《代陈思王白马篇》):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两句诗生动地刻画了在国家危难之际,忠臣义士挺身而出,为报效明君、保卫国家而甘愿牺牲生命的壮烈情怀,“投躯”在此处是核心动词,表达了以身殉国的决心。 (来源:萧统编,《文选》卷二十八;或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七)

    • 其他古籍中也可见其用例,均指向献身、牺牲之意。
  4. 同义词辨析:

    • 捐躯:与“投躯”意义非常接近,几乎可以互换,都指为崇高事业牺牲生命。细微差别可能在于“捐”更侧重“舍弃”,“投”更侧重“主动投入”。
    • 效死 / 效命:表示为某人或某事尽力,直至付出生命,强调效力、效忠。
    • 赴死:指主动走向死亡,可能包含牺牲,但不一定强调“报效”的对象。
    • 牺牲:现代常用词,含义广泛,指为正义目的舍弃生命或利益。
    • 献身:现代常用词,指贡献全部精力或生命,范围比“投躯”广,不一定指牺牲生命。

“投躯”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特指为了报效君主、国家或正义事业而主动献出自己的生命。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义、牺牲的精神,常用于描述古代忠臣、烈士的壮举,带有强烈的褒义和悲壮色彩。其最经典的用例见于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成为千古名句。

参考来源依据(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投躯”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舍身;献身
    指为某种信念或目标主动牺牲自我。该含义在古代文学中常见,例如:

    • 南朝宋诗人鲍照在《出自蓟北门行》中写道:“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殤。”
    • 唐代王维的《李陵咏》中也有:“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2. 置身
    指主动进入某种环境或状态,如《云笈七籤》卷一四提到的“投躯万津”,意为投身于艰险之地。

二、用法与语境

三、延伸参考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或词源演变,可查阅《汉语辞海》或相关古典文学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卦掌苞括璧坐玑驰草团瓢诚谠蹴缩戴白待办躭带掉脱贰离二言诗燔黍捭豚辅保晷仪雇山旱气黑湫湫灰惨惨煎茶江翻海扰简缓接腔经生书就室抗愤空首来回来去涝地落架寮舍理节龙藏寺碑隆渥峦岚躶身名城旁激偏断皮帛扦子青缴清湛雀环伤单生剌剌升遐哂收食格收灯塑炼所是铜壶门推施妥首帖耳五民乌犀贤妹夏籥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