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草团标 ”。圆形茅屋。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一把火将你那草团瓢烧成为腐炭,盛酒瓮摔做碎瓷甌。”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白茫茫雪迷山拽脚,淡濛濛雾锁草团标。”《西游记》第五六回:“老者即起身,着 沙僧 到后园里拿两个稻草,教他们在园中草团瓢内安歇。”《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皆因是,寿年高,住深山,草团瓢,不是僧来不是道。”
草团瓢是汉语中一个颇具古典意蕴的词汇,特指用茅草或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屋顶,尤指隐士或僧人所居的简陋圆形草屋。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构词溯源
“草”指茅草、蒲草等植物材料;“团”形容圆形、团状;“瓢”本指剖开的葫芦制成的舀水器具,因其半球形特征,引申为“覆盖状屋顶”。三者结合,形象描绘出以草编织、形如覆瓢的简易居所。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281页)
核心含义
指代圆形草顶屋舍,常见于山林隐逸或清修者的居所,强调其朴素、天然、远离尘嚣的特性。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隐逸文化的符号
在古典诗文中,“草团瓢”是隐士生活的标志性意象。如元代散曲“数间茅屋,一挂草团瓢”,凸显安贫乐道、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来源:《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宗教修行的载体
佛教文献中常见僧人“结草为庵”,如《五灯会元》载禅僧“栖草团瓢三十年”,象征清心寡欲的修行境界。
来源:《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
《西游记》中的具象呈现
第六十七回描写孙悟空见“竹篱草舍”旁有“草团瓢”,特指樵夫避雨的圆形草亭,印证其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
来源:《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链接
诗词中的意境化用
明代诗人高启《题野人居》有“草团瓢倚翠微”,以“瓢”喻屋,赋予山居野趣以诗意美感。
来源:《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草团瓢”是一个汉语古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圆形茅草屋,多为简陋的临时居所,常见于山野或乡村。其名称源于形状(圆形如瓢)和材质(茅草搭建)。
历史来源
文学引用
异名与写法
现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的解读。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北齐书》、元杂剧选段及《西游记》相关章节。
阿家阿翁闇涩凹陷阿平比肩人鼻元音仓遽朝生暮落花姹娅胆量东一筢子西一扫帚二合二面儿嬉蜂屯蚁附俯服腹水恭谨絓法鬼车汉京寒鸥约红模子欢服晦昒汇款单狡诡叫化阶檐旌密积衰镌错倦勤慨念客坊廊市老主顾敛饬寥邈令人瞩目蛮触相争眉南面北密栗密量明世难极乾覆钤键撒手鐧生势世途瘦俏疏剪司机思维能力私休搜搔铁碇头膊子文诌诌宵旰忧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