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行礼的一种形式。九拜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 郑玄 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贾公彦 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穆天子传》卷五:“天子赐 许男 骏马十六, 许男 降,再拜空首,乃升平坐。”
“空首”是古代中国礼仪中的一种跪拜形式,属于“九拜”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动作分解
空首指行礼时双手拱至地面,头部俯低至手背位置,但额头不触地。这一动作区别于“稽首”(头触地)和“顿首”(叩头触地),因此得名“空首”。
历史背景与典籍记载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祝》,被列为九拜的第三位,郑玄注“空首即拜手”,贾公彦进一步解释其动作细节。在《穆天子传》中也有“许男降,再拜空首”的实例记载。
与其他礼仪的区别
应用场景
多用于接受赏赐、正式会面等场合,如《穆天子传》中诸侯接受天子赐马时行空首礼,既表敬意又显身份差异。
文化意义
空首体现了古代礼制中“敬而不卑”的等级观念,通过身体动作的幅度差异区分尊卑关系,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周礼》《穆天子传》等典籍原文。
《空首》(kōngshǒu)是一个汉字词,表示头脑空虚、思维不集中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佳,思考能力不强。
《空首》的字形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是“穴”(yuè)部,表示洞穴或腔室;右边的是“首”(shǒu)部,表示人的头部。它有6个笔画。
《空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文是“空虚其心”。“空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好。在繁体中,它的字形与简体相同。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书中,我们可能会见到《空首》的古代写法为“空首”,即将“穴”部放置于上方,而将“首”部放置于下方。
1. 他今天考试考得很差,可能是因为心情不好,总是空首。
2. 最近工作压力大,我经常感到空首,无法集中精力。
1. 空虚(kōngxū):指没有实质内容或虚幻无物的状态。
2. 空洞(kōngdòng):指思想、言谈等没有内容或缺乏深度的状态。
1. 糊涂(hútu):形容思维不清晰,不明就里。
2. 发呆(fādāi):指出神思考、心不在焉。
1. 清晰(qīngxī):指思维明确、明白。
2. 专注(zhuānzhù):指集中注意力、精神高度集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