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两字一韵的诗。 清 赵翼 《陔餘丛考·一二言诗》:“《吴越春秋·黄竹之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则竟以两字相叶矣。《輟耕録》载 虞伯生 《咏蜀汉事》曰,‘鸞舆三顾茅卢。 汉 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 南瀘 ,长驱 西蜀 ,力拒 东吴 。美呼, 周瑜 妙术;悲夫, 关羽 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歟’,此又通首皆两字一韵,更前人所未有也。中州韵,入声似平声,故‘蜀’‘术’等字,皆与‘鱼’‘虞’相叶。古来通首二言诗,惟此一首。”
二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早期形态之一,指每句由两个字构成的诗体形式,属于上古歌谣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句式简短、节奏鲜明,常见于劳动号子或祭祀祝词,反映了原始社会先民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学创作雏形。
从现存文献看,二言诗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完整展现了从制作工具到狩猎的过程,这种二字一顿的韵律与原始劳动节奏高度契合,印证了《文心雕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断。甲骨卜辞中"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的占卜记录,也带有明显的二言诗特征。
在文学发展脉络中,二言诗承担着重要过渡作用。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二言句式通过重复、对仗等手法,为《诗经》四言诗的形成奠定基础,如"关关雎鸠"实为两个二言结构的叠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的《中国文学史》强调,这种原始诗体保存着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的特性,其声韵组合规律深刻影响着后世诗歌的格律发展。
二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早期形式,其特点及意义可归纳如下:
定义与起源
二言诗是以单音词为主、每句仅两个字的诗体,被认为是汉语诗歌最早的样式。它起源于劳动中的呼喝与歌唱,后逐渐形成有节奏的韵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黄帝时期《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特点与构成
文献保存与代表作
现存二言诗多见于《吴越春秋》《周易》等古籍,除《弹歌》外,还有《候人歌》“候人,兮猗!”以及《屯》卦中的“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等。
文学意义
二言诗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双音诗节基础,推动了四言诗的发展,其韵律节奏和简洁表达对后世诗歌形式有深远影响。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吴越春秋》《周易》等文献,或查阅相关学术研究。
伯舅扯扯拽拽沉滓泛起底烦肚当蠹伤蛾罗耳朵风肥腯蜚语風厲浮棚狗马声色贵伙贺卡鄠杜唿喇藿藜监戒僬僬焦寝痎市尽光禁害近旁劲勇妓妾旧话重提吉云草锯床局束阔情连塍旅拜梅福孟尝冥司难分难舍年几旁格热电站三好两歹三环五扣山高水长慴栗收存首身分离手熟宿嫌帑帛讨析特技停务土壤母质蚊脚书文形吴光剑物势箫局笑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