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死去的婉辞。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及昇遐后,羣臣观其铭,皆上古之字。”《魏书·尒朱荣传》:“去月二十五日圣体康悆,至於二十六日奄忽昇遐。”《全唐诗》卷八六九载《嫁女诗》:“月照 驪山 露泣花,似悲先帝早昇遐。”《天雨花》第十三回:“当今一旦昇遐去,继位储君险十分。”
(1).亦作“ 升假 ”。升天。《淮南子·齐俗训》:“今欲学其道,不得其养气处神,而放其一吐一吸,时詘时伸,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高诱 注:“假,上也。” 汉 张衡 《思玄赋》:“涉清霄而升遐兮,浮蔑蠓而上征。”
(2).帝王去世的婉辞。亦指后妃等死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伏维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燾无疆,昊天不弔,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咷,若丧考妣。”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神宗 天性至孝,事 慈圣光献太后 尤谨,升遐之夕, 王禹玉 为相,入慰,执手号慟。”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唱道感嘆情多,恓惶泪洒,早得升遐,休休却是今生罢。”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出城市,徧野桑麻;哭甚么旧主升遐,告了个游春假。” 王季思 注:“升遐,皇帝去世。”
(3).谓离世隐居,学道修仙。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二八:“繫累名利场,駑骏同一輈;岂若遗耳目,升遐去殷忧。”《晋书·许迈传》:“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 宋 苏轼 《辨道歌》:“一丹休别内外砂,长修久饵须升遐。肠中澄结无餘柤,俗骨变换颜如葩。”
升遐
释义
“升遐”为古汉语词汇,本义指上升至高处,后引申为帝王逝世之讳称,含升天仙去之意。
“升”指上升,“遐”意为遥远。《说文解字》释“遐”为“远也”,如《诗经·小雅》有“遐不作人”之句。二者合称喻指升至辽远之境。
自汉代起,“升遐”成为帝王死亡的尊称,暗喻灵魂升天。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遗诏:“今朕疾困,夙夜忧叹,恐不获升遐。”此处即指帝王离世。
“升遐”与“宾天”“驾崩”等同属帝王丧葬避讳文化,源于古人对天界的崇拜。《礼记·曲礼下》明确“天子死曰崩”,而“升遐”更强调“羽化登仙”的意象,多见于史书与碑铭。例如:
该词今仅存于历史文献及古典文学研究,日常用语已被“逝世”“去世”取代。但在解读古籍、碑刻或宫廷文书时仍需准确理解其义。
参考资料
“升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ēng xiá,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专用于指代皇帝、后妃等尊贵人物的逝世,带有庄重和避讳的色彩。例如:
部分文献中,“升遐”被引申为“升天”,多用于描述灵魂脱离凡尘、进入仙境的状态。例如:
在文学和道家语境中,该词还可表示隐退世俗、追求修道成仙的生活。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魏书》等文献来源。
百般奉承百家争鸣苞丘怖慑裁挫参撰草舍长天日朝真暮伪出荡點明恶相仪负戴浮名高达公卿犷横含枢纽黑霜踝子骨讲命歼戮涧门鲛室浇诈楬橥秸子金闺齎议踞蟠连迹廉谨沥滴铃眊貉隶磨牙匹夫沟渎樵唱嫶冥丘茔搉茶区配壤树三洞谥告世讲试酌爽拔水臬殊科四明台笠条流頽壖网车枉累五蛇吴赵相鸟协心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