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弃。摆脱。《朱子全书》卷十五:“此只説不义之富贵,视之如浮云,不以彼之轻,易吾之重。若义而得富贵,便是当得,如何掉脱得?如 舜 禹 有天下,固説道不与,亦只恁地安处之。”
“掉脱”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抛弃、摆脱,在不同语境下可延伸出具体的行为描述。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古典语境
多用于表达对物质、身份或价值观的主动舍弃。例如《朱子全书》提到,若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富贵则无需“掉脱”,反之则需坚决摆脱不义之物(如“视之如浮云”)。
现代用法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出其另一层含义为“言行失去分寸”,但此解释仅见于个别来源,权威性较低,可能与其他词语(如“轻佻”)混淆,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书面或学术讨论中。如需更具体释义,可参考《朱子全书》原文或汉典等专业辞书。
掉脱(diào tuō)是一个动词,意为脱离或失去。形容人或事物从原始状态中分离或丢失。
掉字的部首是扌(手部),脱字的部首是⺼(肉部)。掉字的笔画数为11,脱字的笔画数为9。
掉脱一词的来源是由“掉”和“脱”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分别表示“物体或身体从原来所在的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和“解脱或脱去”的意思。
掉脱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掉脫」。
在古代汉字中,掉脱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可能唯一的区别是字形稍有变化,但整体仍可辨认。
1. 我的钱包掉了,里面的钱都脱了。
2. 这个画家把孤独感掉脱在了他的作品中。
3. 没有纪律的学习方法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掉脱。
1. 掉落、脱水、掉队、脱口。
2. 掉价、脱欧、掉队、脱产。
1. 脱离、离开、分离、失去。
2. 剥离、解脱、割舍、丢失。
1. 紧握、保留、附着、保持。
2. 固守、保有、依附、坚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