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汉书·律历志上》:“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后汉书·律历志中》:“自古及今,圣帝明王,莫不取言於 羲和 、 常占 之官,定精微於晷仪,正众疑,祕藏中书,改行四分之原。”
晷仪是中国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的专称,专指通过日影测算时间的装置。该词由“晷”(日影)与“仪”(测量器具)组合而成,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对天文仪器的记载,现存实物以汉代石刻晷仪最具代表性。
核心含义解析:
测时原理
依据太阳投影在刻度盘上的位置变化判定时辰,其工作原理记录于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七,通过圭表投影与十二时辰刻度的对应关系实现精准报时。
形制特征
汉代晷仪为石质圆盘,中央设铜质晷针,盘面刻有二十四节气线与百刻刻度线,此类形制特征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有详细测绘数据佐证。
文化象征
《礼记·月令》将晷仪列为天子观测天象的礼器,承载着“观象授时”的统治权威意义,这一功能在清代《皇朝礼器图式》祭祀仪器篇仍有延续性记载。
晷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日影以确定时间的仪器,属于早期天文计时工具的一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晷仪通过观测太阳投射的物体影子长度或方位变化来测定时间。其名称中的“晷”指日影,“仪”表示测量工具,合称即“测日影之器”。
历史与功能
作为最早的计时仪器之一,晷仪常与圭表、日晷并称为“太阳钟”。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晷仪曾用于确定方位、推算节气,并辅助天文观测如二十八宿的位置追踪。
结构与应用场景
晷仪通常包含垂直的晷表(标杆)和水平的晷面(刻度盘),通过晷表投影在晷面上的位置判断时刻。古代官方机构(如钦天监)广泛使用此类仪器制定历法、校准漏刻等。
相关延伸词汇
晷仪体现了古代天文学与计时学的紧密关联,其原理为后世更精确的计时工具奠定了基础。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形制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文献记载。
摆忙襃侈趵突步步步队承制宠绥踹窝楚泽词禁从天而下踧笮點觸颠唇簸嘴吊伤底就抵难法定准备率蜚声附郭服制高遁闺声裹掖黑粉僵坠精芒咎繇稷禼控马叩齿连昼礼法镂镌马丁炉冒禁秘恡命士挠搅内心泥沙俱下农场拼盘情话全数入暮散官上邪筲子神意食堂私知头足愿颓垣败井外欲未焚徙薪微约无边风月物以羣分献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