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赤身露体。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璜 ( 陶璜 )怒,乃躶身囚结面缚。”《梁书·侯景传》:“悉驱城内文武躶身而出,贼交兵杀之,死者二千餘人。”《资治通鉴·汉高祖二年》:“臣( 陈平 )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躶身”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luǒ shēn,其基本含义是赤身露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躶身”形容完全不穿衣物、裸露身体的状态,多用于描述古代文献中的特定场景或人物行为。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现代汉语中,“躶身”一词已较少使用,多被“裸体”“赤身”等词汇替代,但可通过古籍理解其语境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华阳国志》《梁书》等文献。
躶身(luǒ shēn)这个词指的是裸露身体的意思,即没有穿着衣物,将身体暴露于外界的状态。
躶身的部首拆分为身(shēn)和卤(lǔ)。身的部首为⺮,卤的部首为卩。躶身的总笔画数为12。
躶身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躶的原始形态是躪,由“历”和“身”组合而成,表示身体发育成熟,进入舞台状态。后来逐渐简化为“躶”。在繁体字中,躶身为裸身。
在古时候,躶身的汉字写法为躪身。躪身的“躪”字由兽旁(⻍)和舛(chuǎn)组成,形态表示人踏在两条腿之间蹒跚的样子。而“身”字与现代形态相同。
1. 夏天来临,人们纷纷躶身游泳。
2. 他勇敢地躶身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赞赏。
1. 脱躶:脱下衣物暴露身体。
2. 躶体:裸露的身体。
3. 躶臂:露出胳膊的状态。
1. 裸体:指没有穿着衣物,暴露出来的身体。
2. 裸露:指某物体表面暴露在外,没有被遮掩。
穿衣:指把衣物穿在身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