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涕泪的意思、涕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涕泪的解释

(1).鼻涕和眼泪。亦专指眼泪。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中心孔悼,涕泪涟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絶,目犹烂然。” 宋 司马光 《送张兵部知遂州》诗:“闻道 西州 遗画像,使我涕泪空霑衣。”《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他就接连不断地打了无数的喷嚏,闹得涕泪交流。”

(2).涕泪俱下;哭泣。《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 黄初 二年,进爵,徙封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为阿翁。 帝 谓 良 曰:‘我汝兄耳!’ 文帝 又愍其如是,每为涕泪。” 唐 杜甫 《公6*安送韦二少府匡赞》诗:“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纫针》:“妻携女归告两弟。两弟任其涕泪,并无一词肯为设处。”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涕泪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涕泪,汉语复合词,由“涕”和“泪”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涕”在古汉语中本义为“目液”,即眼泪,《说文解字》释为“泣也”,后引申指鼻涕。现代汉语中,“涕”既可指眼泪(如“痛哭流涕”),也可指鼻涕(如“涕泗横流”)。《现代汉语词典》将“涕泪”合并解释为“眼泪和鼻涕”,特指人在悲伤哭泣时的生理反应。

该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此处“涕泪”指代悲喜交加的泪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在“涕泗滂沱”“涕零如雨”等成语中,“涕”均保持原始词义,与“泪”构成同义复词。

从词源演变观察,《汉字源流字典》揭示“涕”的金文字形像眼睛流泪之状,而“泪”为后起形声字,二者在六朝时期开始混用。现代汉语中,“涕泪”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表达强烈情感的描写,如“涕泪俱下”“涕泪交流”等固定搭配。

网络扩展解释

“涕泪”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构成
    “涕”在古代主要指眼泪(),而“泪”是后起字,二者同义复用后,“涕泪”既可指眼泪,也可指鼻涕与眼泪的混合物。现代语境中,更偏向指眼泪(、)。

  2. 核心词义

    • 狭义:专指眼泪,如杜甫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用法(、)。
    • 广义:鼻涕与眼泪共同流下,如成语“涕泪俱下”(、)。

二、情感与使用场景

  1. 情感表达

    • 悲伤痛苦:如《左传》中子胥听闻父亲被杀时“涕泪如泉涌”()。
    • 喜极而泣:杜甫因听闻收复失地而“涕泪满衣裳”,体现激动之情(、)。
    • 感激涕零:如《列子》中“涕零如雨”形容极度感激()。
  2. 常见搭配

    • 成语:涕泪交加、涕泪纵横、涕泪俱下(、)。
    • 诗句:常见于古典诗词,如“古往今来皆涕泪”(杜甫)、“涕泪空霑衣”(司马光)()。

三、词义演变考据

  1. “涕”的古今差异
    先秦时期“涕”仅指眼泪,汉代后“泪”字出现,二者并用。现代“涕”多指鼻涕,但在“涕泪”中仍保留古义()。
  2. 文学化表达
    古代文学中“涕泪”常强化情感渲染,如《颜氏家训》描述“目虽烂然,涕泪不止”()。

四、典型例句

  1. 历史典故

    “子胥悲恸,涕泪不绝”(《左传》)。

  2. 诗词名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或《说文解字》注()。

别人正在浏览...

搬九槽牀操券菙氏聪明反被聪明误大秦大自在东谢蛮斗嬉恶金二叔遏讼范先辅枢高上光彩夺目贵势汗褂候函后死化缉护调虺豺借训焌黑凯康枯蓬老拙龙潭虎穴纶布论不定慢心俛眉鸣簧末梢蟠虵跑马观花平一公乾象辇巧对青灯清心七起球楼曲县鋭旅如影随形上炎绅董歙砚庶鸟食祭听选外瀛维持会无服舞会缃缥闲生闲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