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绅董的意思、绅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绅董的解释

绅士和董事。泛指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文明小史》第五三回:“那买办为着 南京 地方情形不熟,怕有什么窒碍地方,説必得和地方绅董合办,方能有就。” 鲁迅 《准风月谈·同意和解释》:“至于有些地方的绅董,却去征求 日本 人的同意,请他们来维持地方治安,那却又当别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绅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社会内涵的复合词,由“绅”与“董”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1. 词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绅:本指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的大带,引申指束绅的士大夫、地方上有地位权势的人物,即“绅士”。他们通常是有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或退职官员,在地方上享有声望和影响力。
    • 董:有“监督管理”之意,如“董事”、“董理”。此处指主持、管理事务的人。
    • 合义:因此,“绅董”特指由地方绅士担任的、负责管理地方公共事务(如教育、慈善、工程、治安等)的负责人或委员。他们是地方自治事务的实际主持者和执行者。
  2. 历史语境与社会角色

    “绅董”一词主要通行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产物。

    • 在清代,尤其是在地方自治运动兴起后(如1909年清廷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官方开始鼓励地方士绅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 地方上设立各种自治机构(如学务公所、劝学所、自治公所、商会、善堂等),其领导成员多由当地有声望的绅士充任,这些人即被称为“绅董”。
    • 他们扮演着连接官府与民众的桥梁角色,既协助官府推行政令、维持地方秩序,也代表地方利益,兴办公共事业,处理地方公益。其权力基础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社会声望、文化资本(功名)和经济实力,而非完全来自官方正式任命。
  3. 与现代词汇的关联与区别

    • 关联:绅董在功能上类似于现代地方自治组织中的委员、理事或董事。
    • 区别:与现代选举产生的委员或职业经理人不同,绅董的身份和权威更依赖于其传统的士绅身份和地方性威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阶层特征。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和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绅董”阶层及其称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绅董”指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由地方上有功名、声望的绅士担任,负责主持和管理地方公共事务(如教育、慈善、工程等)的负责人。他们是特定历史阶段地方自治实践中的核心人物,其权力源于传统士绅的社会地位与文化权威。该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阶层属性。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绅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shēn dǒng,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不同来源综合分析:

一、基本定义

  1. 字面构成
    由“绅”和“董”组成:“绅”指士大夫或读书人(),“董”可理解为董事或权贵()。
    合称“绅董”,最初指地方上兼具文化声望(绅士)与经济管理权(董事)的群体,如商会领袖或乡绅()。

  2. 社会角色
    在晚清时期,绅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主导地方事务(如治安、公共工程),官方则起监督作用。这一体系打破了传统“例不用绅”的制度,形成官绅协作模式()。


二、延伸解读

  1. 权威词典解释

    • 《汉语大辞典》定义为“绅士和董事的合称,泛指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
    • 沪江词典进一步指出,该词在近代文学中常出现,例如鲁迅《准风月谈》中描述其参与地方治理()。
  2. 语境差异
    部分资料(如)提到“自命不凡”的贬义,但高权威来源未强调此用法,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建议以历史文献中的中性表述为主。


三、总结与建议

别人正在浏览...

案牒怖恐彩绘餐葩饮露昌都县潺湲筹量吹霎辍翰存抚呆顿顿獃子大噪大制殿军斗筲短弧断雨伐冰泛常方鍼繁花焚轮改良顾命大臣合辙惶惑急吏缓民九子铃蠲恤君夫人考掠昆峰烂芝麻莅祚马骨明恤喃喃咄咄牌记畔志搒决贫虚泼悍靘好轻楫全色三尺土散福三茅君诗势树善四棱简桃核杯通时外县微和乌鹊现金帐小错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