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对已授职而等候选用者之称。《明史·选举志三》:“初授者曰听选,陞任者曰陞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儒生保辅臣》:“至十二月, 蕚 未至,听选监生 钱潮 等又上疏请遣使趣大学士 蕚 还朝,与 璁 共辅政。”《清史稿·礼志十一》:“﹝ 世祖 崩﹞听选官、监生、吏典、僧道,咸素服赴 顺天府 署,朝夕哭临三日。”
“听选”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指已获得官职资格但需等待实际任用的候选官员。例如《明史·选举志三》提到:“初授者曰听选,陞任者曰陞迁”,即初次被授予官职的人称为“听选”,升迁者则称“升迁”。
制度背景
明清两代官员选拔需通过科举、荐举等途径获得资格,但实际职位常因编制限制需候补。这类候选人在正式赴任前需“听候铨选”,故统称“听选”。
文献例证
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听选”一词偶尔用于教育或考试场景,例如“听一听,选择正确单词完成对话”,但此用法与历史原义无关。
总结来看,“听选”反映了明清官僚体系中的候补制度,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清史稿》等原始文献。
《听选》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通过听力挑选,指利用听觉进行选择或挑选。这个词语源于汉语,是中国特有的词汇。
《听选》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听"是右边的部首,有八个笔画,表示倾听、听觉;"选"是左边的部首,有12个笔画,表示选择、挑选。
《听选》这个词源于汉语,是现代汉字组合而成的。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聽選」。
在古代,「听选」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与现代汉字写法相似。
1. 她凭借听选获得了这个广播节目的奖品。
2. 我将会在听选中选择最适合于演示的音乐。
听选会、听选结果、听选考试、听选材料
听辨、听辨选、听辨挑选
视选、看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