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选的意思、听选的详细解释
听选的解释
明 清 对已授职而等候选用者之称。《明史·选举志三》:“初授者曰听选,陞任者曰陞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儒生保辅臣》:“至十二月, 蕚 未至,听选监生 钱潮 等又上疏请遣使趣大学士 蕚 还朝,与 璁 共辅政。”《清史稿·礼志十一》:“﹝ 世祖 崩﹞听选官、监生、吏典、僧道,咸素服赴 顺天府 署,朝夕哭临三日。”
词语分解
- 听的解释 听 (聽) ī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任凭,随:听任(坣 )。听凭。听之任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
- 选的解释 选 (選) ǎ 挑拣,择:选择。选购。选辑(a.挑选并辑录;b.选辑成的书)。选拔。选用。选贤任能。 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推举出代表或负责人:选举。普选。 被选中的(人或物):入选。人选。 选辑成册
专业解析
“听选”的汉语词典释义
“听选”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等候吏部选拔任命官职。该词主要用于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官制语境中,指已获得做官资格(如通过科举、荫袭等途径)但尚未被授予具体实职的人员,在吏部登记后,等待被选拔分配到具体职位的过程。其状态介于“候选”与“实授”之间。
详细释义:
-
字义构成与基本含义:
- 听 (tīng): 此处意为“听从”、“听候”、“听凭”。引申为被动地等待、接受上级的安排或决定。
- 选 (xuǎn): 意为“选拔”、“挑选”、“铨选”。特指吏部对官员的考核、选拔和任命。
- 合义: “听选”即指(官员或具备资格者)听候吏部的选拔和任命。它强调的是处于等待分配具体官职的状态。
-
历史背景与具体用法(明清官制):
- 在明清两代,通过科举考试(如中举人、进士)、恩荫、捐纳(捐钱买官)等途径获得做官资格的人,并非立即就能上任。他们需要到中央的吏部(主管文官)或兵部(主管武官)报到登记,进入“候选”或“候补”官员的序列。
- “听选”即指这些候选官员在吏部(或兵部)登记造册后,按照规定次序或根据职位空缺情况,等待吏部对其进行考核、选拔并最终授予实际官职(实缺)的过程和状态。这是一个必经的行政程序。
- 例如:“新科进士需在吏部听选,待有缺出方得授职。” 意指新考中的进士需要在吏部等待选拔,直到有相应的官职空缺出来才能被正式任命。
-
现代引申与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听选”一词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历史、古典文学或描述古代官制时。
- 其基本含义“等候选拔”在特定语境下或可被理解,但已非现代常用词汇。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对“听选”一词有明确的释义,指出其指“听候吏部选授官职”。(注:因未能在公开网络资源中找到《汉语大词典》该词条的确切在线链接,故仅标注来源名称。读者可查阅该词典纸质版或授权电子版进行核实。)
- 《辞源》(商务印书馆): 这部大型古汉语辞书也收录了“听选”,解释为“明制,官员等候吏部选授官职之称”。(注:同样,可靠的在线访问链接受限,建议查阅《辞源》纸质版或官方数据库。)
- 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文献: 众多研究明清政治制度史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中,对“听选”制度及其在铨选体系中的位置有详细论述,印证了其含义。例如,可参考相关领域的权威学术出版物。
网络扩展解释
“听选”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
基本定义
指已获得官职资格但需等待实际任用的候选官员。例如《明史·选举志三》提到:“初授者曰听选,陞任者曰陞迁”,即初次被授予官职的人称为“听选”,升迁者则称“升迁”。
-
制度背景
明清两代官员选拔需通过科举、荐举等途径获得资格,但实际职位常因编制限制需候补。这类候选人在正式赴任前需“听候铨选”,故统称“听选”。
-
文献例证
-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有监生钱潮等人因官员未到任,以“听选监生”身份上疏请求催促官员赴任。
- 《清史稿·礼志十一》提到,顺治帝驾崩时,“听选官”需参与丧仪。
-
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听选”一词偶尔用于教育或考试场景,例如“听一听,选择正确单词完成对话”,但此用法与历史原义无关。
总结来看,“听选”反映了明清官僚体系中的候补制度,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清史稿》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不安于室不咱达哈耽忧胆壮气粗大中人点唇陊坏估度鬼浆觚竹汉虏黑耀石黄瘅黄农虞夏涣漫较证洁精戒石铭今典鸡犬皆仙旧制恳恋逵市累纸连号聋哑逻兵忙促美轮美奂蔑弃木樨花年底欧风墨雨屏语钦产穷寇勿追七圣刀全民所有制散殊山砠水厓捎手,捎手儿盛多生扭做声闻乘石闺视下如伤时馔梳文栉字庶职汤饼会探口风叹重桃叶女梯径土沥青酴清小泰谐波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