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涕淚的意思、涕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涕淚的解釋

(1).鼻涕和眼淚。亦專指眼淚。 漢 王粲 《贈蔡子笃》詩:“中心孔悼,涕淚漣洏。”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絶,目猶爛然。” 宋 司馬光 《送張兵部知遂州》詩:“聞道 西州 遺畫像,使我涕淚空霑衣。”《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他就接連不斷地打了無數的噴嚏,鬧得涕淚交流。”

(2).涕淚俱下;哭泣。《三國志·魏志·趙王幹傳》“ 黃初 二年,進爵,徙封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為阿翁。 帝 謂 良 曰:‘我汝兄耳!’ 文帝 又愍其如是,每為涕淚。” 唐 杜甫 《公6*安送韋二少府匡贊》詩:“古往今來皆涕淚,斷腸分手各風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紉針》:“妻攜女歸告兩弟。兩弟任其涕淚,并無一詞肯為設處。”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涕淚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涕淚,漢語複合詞,由“涕”和“淚”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涕”在古漢語中本義為“目液”,即眼淚,《說文解字》釋為“泣也”,後引申指鼻涕。現代漢語中,“涕”既可指眼淚(如“痛哭流涕”),也可指鼻涕(如“涕泗橫流”)。《現代漢語詞典》将“涕淚”合并解釋為“眼淚和鼻涕”,特指人在悲傷哭泣時的生理反應。

該詞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初聞涕淚滿衣裳”,此處“涕淚”指代悲喜交加的淚水。《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在“涕泗滂沱”“涕零如雨”等成語中,“涕”均保持原始詞義,與“淚”構成同義複詞。

從詞源演變觀察,《漢字源流字典》揭示“涕”的金文字形像眼睛流淚之狀,而“淚”為後起形聲字,二者在六朝時期開始混用。現代漢語中,“涕淚”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表達強烈情感的描寫,如“涕淚俱下”“涕淚交流”等固定搭配。

網絡擴展解釋

“涕淚”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構成
    “涕”在古代主要指眼淚(),而“淚”是後起字,二者同義複用後,“涕淚”既可指眼淚,也可指鼻涕與眼淚的混合物。現代語境中,更偏向指眼淚(、)。

  2. 核心詞義

    • 狹義:專指眼淚,如杜甫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中的用法(、)。
    • 廣義:鼻涕與眼淚共同流下,如成語“涕淚俱下”(、)。

二、情感與使用場景

  1. 情感表達

    • 悲傷痛苦:如《左傳》中子胥聽聞父親被殺時“涕淚如泉湧”()。
    • 喜極而泣:杜甫因聽聞收複失地而“涕淚滿衣裳”,體現激動之情(、)。
    • 感激涕零:如《列子》中“涕零如雨”形容極度感激()。
  2. 常見搭配

    • 成語:涕淚交加、涕淚縱橫、涕淚俱下(、)。
    • 詩句:常見于古典詩詞,如“古往今來皆涕淚”(杜甫)、“涕淚空霑衣”(司馬光)()。

三、詞義演變考據

  1. “涕”的古今差異
    先秦時期“涕”僅指眼淚,漢代後“淚”字出現,二者并用。現代“涕”多指鼻涕,但在“涕淚”中仍保留古義()。
  2. 文學化表達
    古代文學中“涕淚”常強化情感渲染,如《顔氏家訓》描述“目雖爛然,涕淚不止”()。

四、典型例句

  1. 曆史典故

    “子胥悲恸,涕淚不絕”(《左傳》)。

  2. 詩詞名句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或《說文解字》注()。

别人正在浏覽...

巴焦搬駁便私畢雨箕風餐霞客赪虬珠承晏墨揣骨聽聲傳召醇薄處實儲峙詞費疵國刺請翠以羽自殘蹬梯帝居的真惡類浮浪鶴胫湖翻灰撲撲禍福無門,惟人所召郊寰芨芨草謹言窘迫激戰闚觀枯笑枯研癞蜍老蘇溜撒蟠夔紋乾巴利落前任敲削曲糁溶化軟柔三走刹車山東羶葷聲家聲情十錦時刻飼雀譚空騰言圖度香街香肉曉悟小雁塔西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