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笙。《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鸣簧发丹唇,朱絃绕素腕。” 刘良 注:“簧,笙也。”
“鸣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释,综合搜索结果信息如下:
本义
指吹奏笙类乐器。古代“簧”是笙的代称,如《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中“鸣簧发丹唇,朱弦绕素腕”,刘良注“簧,笙也”。
引申义
在文学语境中,可比喻有才华的人展现能力,如“鸣簧”象征在特定场合发挥才能(类似乐器簧片发声的原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选》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鸣簧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括“鸣”和“簧”。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鸟”和“竹”,并且它的笔画数分别是7画和9画。
“鸣簧”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器制作。簧是一种乐器中的发声部件,通常由金属或竹子制成,用于调整音调。而“鸣”一词表示发出声音,两者结合,指的是通过簧发出声音的乐器。
在繁体字中,鸣簧的写法基本上保持不变。
古时候,鸣簧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先秦时期,簧字有时用作“黃”字的另一写法,表示金属发声部件。而“鸣”则是指鸟类发出声音,由其部分是犁字旁。
以下是一个关于鸣簧的例句:
音响的鸣簧部分需要定期保养,以确保发声效果。
与鸣簧相关的组词包括鸣声、簧片、簧门等。
近义词有发声、鸣叫等,表示发出声音的意思。
反义词则是无声,表示没有发出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