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别的字。 清 刘淇 《<助字辨略>自序》:“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按此言以“效”训“学”、以“齐”训“斋”,谓之借训。
(2).古人解经旧注中,凡不见于《说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义训,谓之借训。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 宋半塘 ﹞为《説文解字疏》,详赡辨博,又益以附、借、备三门,如水部‘沛’字,本 辽东 水名,附训为泽,借训为大,为仆,此皆见於经传者。若见於史者,如《汉书·礼乐志》:‘神哉沛。’ 师古 注:‘沛,疾也。’ 司马相如 《封禪文》:‘沛然改容。’ 师古 注:‘感动。’又《大人赋》:‘沛艾赳螑。’注:‘ 张揖 曰:沛艾,駊騀也。’则谓之备也。此乃 宋氏 一家之学。附者,《説文》无此训,以经注训附益之,故曰附。至于借例,与附益无二;又非通借之借,意当时必有一説以处之,不可得闻矣。”
“借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其他字
指通过借用音义相近或相通的其他汉字来解释目标字的含义。例如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以“效”训“学”、以“齐”训“斋”。
非《说文》来源的义训
在解经的旧注中,若某个字的释义未见于《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且无法追溯其来源,则被称为“借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汉书》《封禅文》中的用法),可参考训诂学专著或相关古籍注疏。
借训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和吸取教益。
借训的部首是人,拼音是rén。它的总笔画数为10。
《借训》一词的本义源自《左传·襄公十二年》记载,后来衍生出引以为戒、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意思。
《借训》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借訓」。
古代汉字中的「训」字,其字形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字体较为古朴,写法为「﨟」。
他从父亲的失败中借训,避免重蹈覆辙。
借鉴、借鉴过来、借取、取训。
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忽略教训、不知反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