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量衡的别称。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引《博学记》:“度量衡, 有虞 所不敢废,《舜典》同一度量衡。 孔安国 注谓丈尺斛斗斤两,今文名曰平一公。”
“平一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平一公是度量衡的别称,主要用于指代丈、尺、斛、斗、斤、两等计量单位。这一称谓源于古代文献,强调度量标准的统一性。
古代社会通过统一度量衡来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公平性,“平一公”的命名反映了这一制度的文化内涵。
现代语境中该词已不常用,但作为历史词汇,对研究古代计量制度和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清异录》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平一公》是一个成语,意为平时的、在公众面前的一个人。通常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公众场合中表现得相同,没有分别。
《平一公》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竖”,它的笔画数是8画。
《平一公》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问于仲尼曰:‘吾斯民也,而有斯言乎?’孟子对曰‘然,之人也;愿陛下虑其始,已而平之,以求其君臣父子之言也,始于平一公,而民莫之改也,是以有斯言也。’”可见,《平一公》这个词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它的使用。
《平一公》的繁体字为「平一公」。
古代对于《平一公》这个成语的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为「平壹公」。
1. 他平时和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完全一致,真是个《平一公》的人。
2. 他只是在工作的时候表现得比较严肃,平时却是一个很随和的《平一公》。
平心、平和、公正、公平、甲乙丙、公家私事、明辨是非、正大光明、坦率待人
一本正经、德高望重、真实可信、言行一致
两面三刀、口是心非、伪善、阴险狡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