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伯的意思、常伯的详细解释
常伯的解释
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选拔,故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缀衣、虎賁。” 蔡沉 集传:“有牧民之长曰常伯。”后因以称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等。《汉书·谷永传》:“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知君臣之义。” 颜师古 注:“常伯,侍中也。” 晋 潘岳 《藉田赋》:“常伯陪乘,太僕秉轡。”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伯的解释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亲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
专业解析
常伯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历史含义的古代职官称谓,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释义
常伯最初指周代君主身边的重要近臣,地位显赫,常伴君王左右参与政事。《尚书·立政》载“王左右常伯、常任”,此处“常伯”为周王近臣的统称,后逐渐演变为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二、历史沿革
- 周代官职:据《通典·职官典》记载,周代设“常伯”一职,位列三公之下,主掌君王政令传达与地方治理。
- 汉代演变:汉代将刺史称为“外台常伯”,如《后汉书·舆服志》提及“刺史常伯”,指代地方监察长官。
- 唐代泛称:唐代文人作品中,“常伯”多用于指代尚书、侍郎等中央要员,如白居易《除裴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制》中“擢居常伯”即为此例。
三、用法特征
该词属书面雅称,常见于史书与奏章,如《宋史·职官志》载“常伯之任,必择敦朴之士”,强调任职者的德行标准。明清后逐渐退出职官体系,转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称。
引证参考
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源》(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相关用例引自《尚书》《后汉书》《全唐文》等传世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常伯”是一个历史官职名称,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1.起源与职责
- 周代官制:常伯是周朝设置的官职,属于君主身边管理民事的重要大臣,通常从“诸伯”(地方长官)中选拔。据《尚书·立政》记载,常伯与常任、准人等并列为周王的重要辅臣,主要负责地方治理,即“牧民之长”。
2.职能演变
- 汉代及以后:汉代将“常伯”类比为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等,职责从地方治理转向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例如,《汉书·谷永传》提到“常伯之职者”需通晓君臣之义,可见其地位重要。
3.相关考据
- 与“牧”的关系:部分学者(如王先谦)认为,西周时期的“常伯”即指王畿(都城周边)的地方官“牧”。唐代官职改革中,类似职能的部门曾更名为“司元太常伯”,后演变为户部。
4.补充说明
- 词义争议:有观点将“常伯”解释为“长期担任职务的人”(如),但这一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主流考据仍以历史官职为核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尚书》《汉书》等典籍,或查阅古代职官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鸡梦暴跌北帝奔驶陈告麤人掸掸当对东奔西跑儿童干栏合本华选会逮监河徼候界别结扭靖冥金兰旧心击衣口讲指画枯原老妾留犁挠酒龙夷论比罗布泊迷留摸乱鸟市弄月嘲风蟠蛇泼胡王乞寒戏趫荡擎跽曲拳青士七戎囚衣人堆容居戎亭三器僧舍掺袂神阙折葼释鞍誓旅寿茔肆暴锁鍊擡筐提备团校委法问状乌台显艳县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