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鞍的意思、释鞍的详细解释
释鞍的解释
亦作“ 释鞌 ”。1.谓舍马不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释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迆,劣通单步。”
(2).引申为解除武备。《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张俨 《默记·述佐》:“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 凉 雍 不解甲,中国不释鞌,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词语分解
- 释的解释 释 (釋) ì 解说,说明:解释。注释。释文。释义。 消除,消散:释疑。释怨。涣然冰释(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 放开,放下:释放。保释。手不释卷。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
- 鞍的解释 鞍 ā 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马鞍。鞍鞒。鞍韂(刵 )(马鞍和垫在马鞍下面的东西。亦称“鞍鞯”)。 笔画数:; 部首:革;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释鞍
基本释义
“释鞍”为古汉语复合词,由“释”(解开、卸下)与“鞍”(马鞍)组合而成,字面意为卸下马鞍,引申指停驻休整或结束行程。其核心含义强调解除行装、暂歇劳顿的动作与状态,多见于描述军事行动或长途跋涉后的休整场景。
出处与典源
该词可追溯至古代文献中的军事与行旅语境:
- 《后汉书·岑彭传》:“彭遂夜倍道兼行,拔赴武阳……释鞍缓甲,示敌以弱。”此处“释鞍”指解除战备状态,以麻痹敌军。
- 《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于是封山刊石,昭铭盛德。”虽未直用“释鞍”,但“反旆而旋”(班师回朝)后的休整场景与之呼应,体现战争结束后的驻停。
现代应用与引申
现代汉语中,“释鞍”多用于文学性表达,承载古典意象:
- 象征停驻休憩:如“释鞍小憩”形容短暂歇息;
- 隐喻结束征程:如“功成释鞍”喻指完成使命后的归隐或放松。
权威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参考以下辞书与典籍: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字条目下“释鞍”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军事行为相关词条解析;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十七列传第七;
- 《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五十六·铭类。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需指向权威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大师”,此处未提供直接链接,建议通过上述出版物或学术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释鞍”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含义和背景:
一、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指解下马鞍,即“舍马不用”。
- 引申义:进一步指解除武备或摆脱困境。
二、详细解释
- 历史典故:
据《史记·张丞相世家》记载,古代张释鞍在战斗中被围困时,通过解下马鞍成功逃脱,后以“释鞍”比喻脱离险境。
- 文献用例: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提到“释鞍就穴直上”,描述舍马步行的场景。
-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张俨《默记》中,用“中国不释鞌(鞍)”暗指国家未解除战备状态。
三、用法与扩展
- 词语结构:“释”为解除,“鞍”指马具,合称强调脱离依赖或束缚。
- 现代应用: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表达摆脱困境或放弃原有工具、策略的转变。
四、相关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鞍”的单独释义(如马鞍结构、文化意义),可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柈子半子之谊抱鸡豺心低庳都厅恶德放横番蕉烦劳废物利用龚自珍鹳鸡关取官销龟长于蛇国伎轰訇恚忌蠖屈蜗潜建除体江骊劫历井谷近交远攻金牛山遗址剧贼刲刺利疚厘损贸费明略靡然乡风密咏恬吟内御疟疾欠缺前志齐车岂独青箭全经趋奉肉枣鋭头色诊审官食跖耍处顺方邃情他伤铁树花开通用计算机外郎为人说项卫守嫌郄献玉小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