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行拜跪之礼。《庄子·人间世》:“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成玄英 疏:“擎手跽足,磬折曲躬,俯仰拜伏者,人臣之礼也。”一说,执笏跪拜并鞠躬。 陈鼓应 今注:“‘擎’,执笏;‘跽’,跪拜。‘曲拳’,鞠躬。” 宋 王安石 《杂著·礼论》:“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擎跽曲拳汉语 快速查询。
“擎跽曲拳”是一个源自古代礼仪的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传统跪拜行礼的动作。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该成语指古代臣子行拜跪之礼时的姿态,包含四个分解动作:
最早见于《庄子·人间世》:
“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 成玄英疏(唐代学者)注解:“擎手跽足,磬折曲躬,俯仰拜伏者,人臣之礼也。”
- 陈鼓应今注进一步拆解:“‘擎’为执笏,‘跽’为跪拜,‘曲拳’指鞠躬。”
宋代王安石在《杂著·礼论》中提及:“擎跽曲拳,以见其恭”,强调这一礼仪对表达恭敬的重要性。
该词现多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形容古代礼仪的严谨性,日常口语已较少使用。
“擎跽曲拳”浓缩了古代礼仪的肢体语言,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如需更完整考证,可参考《庄子》原文及历代注释(如、5、6)。
《擎跽曲拳》是一个成语,意为站得笔直,蹲得低,握拳曲肘。它形容一个人姿势端正,精神饱满,准备好行动。
《擎跽曲拳》由4个汉字组成:
《擎跽曲拳》来自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的兵书。繁体字为《擎跽曲拳》。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擎跽曲拳》的古汉字写法如下:
他站在擎跽曲拳的姿势中,焦虑地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组词可以使用其中的汉字来进行组合,例如:擎天柱、跽拜、曲艺、拳击。
近义词包括:姿态端正、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昂首阔步。
反义词包括:垂头丧气、心神不宁、懒散无力、无精打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