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泼胡王乞寒戏的意思、泼胡王乞寒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泼胡王乞寒戏的解释

即泼寒胡戏。《旧唐书·中宗纪》:“乙酉,令诸司长官向 醴泉坊 看泼胡王乞寒戏。”参见“ 泼寒胡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泼胡王乞寒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西域传入的岁时民俗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在寒冬时节通过泼水、歌舞、戴面具游行的方式祈求寒冷、驱除邪祟。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词义分解与基本释义

  1. 泼胡

    指"泼寒胡戏"的简称,"泼"即泼洒(水),"胡"指西域胡人。该活动源于波斯或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原,盛行于唐代。参与者戴胡人面具,互相泼水嬉戏,寓意以水洗涤污秽、祈求寒冷降临以压制暑疫。

    来源:《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景龙三年)十二月乙酉,令诸司长官向醴泉坊看泼胡王乞寒戏"。

  2. 王乞寒

    "王"可能指活动中的首领角色(如"乞寒王"),或为音译(一说源自波斯语"Oghān");"乞寒"即祈求寒冷,因活动多在农历十一月(冬至前后)举行,以寒冷象征祥瑞。

    来源: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考证其为波斯节日"诺鲁兹"(Nōrūz)的变体。

  3. 指带有表演性质的民俗游艺,包含歌舞、杂技、假面游行等。《周书·宣帝纪》称其"衣服皆用水浇之",结合《文献通考》载"鼓舞跳跃,以水相泼",可见其娱乐性与仪式性并存。


二、活动形式与文化内涵

  1. 时间与流程

    每年十一月举行,参与者裸身或着彩衣,戴兽神或胡王面具,骑马或步行,以皮囊盛水互相泼洒,伴以《苏莫遮》乐曲与浑脱舞(一种西域健舞)。

    来源:《新唐书·宋务光传》载"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

  2. 宗教与民俗意义

    融合祆教(拜火教)禳灾仪式与农耕祈寒需求,认为泼水可涤除热病、寒冷却能带来丰年。后渐与佛教"沐佛"习俗结合,演变为部分地区的浴佛节泼水活动。

    来源:张广达《西域史地丛考》指出其与波斯岁首仪式关联。

  3. 禁令与消亡

    因活动裸露身体、耗费财物,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下诏禁断:"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宜禁断"。此后逐渐消失,仅存于部分西域地区。

    来源:《唐会要》卷三十四"禁断腊月乞寒敕"。


三、词义演变与学术争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
  3. 《唐会要》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考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 岑仲勉《突厥集史》(中华书局,2004年)

网络扩展解释

“泼胡王乞寒戏”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既可指代古代外来民俗活动,也可作为成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成语含义
    形容人无理取闹、无事生非的行为,其中“泼胡王”比喻肆意捣乱之人,“乞寒戏”则指其制造无端纷扰的举动()。

  2. 实际活动指代
    该词是“泼寒胡戏”的别称,指一种源自东罗马帝国(古称大秦国)、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民俗活动,常见于唐代。参与者通过裸身跳跃、泼水嬉戏等方式驱寒祈福()。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1. 起源与传播
    源于大秦国的节庆习俗,后经西域传入中原。唐代文献如《旧唐书》记载,中宗时期曾命官员在醴泉坊观看此戏()。

  2. 文化争议
    该活动因涉及裸露和泼水,曾被批评“有失礼制”。例如《新唐书》记载张说谏言称其“未闻典故,盛德何观”()。

三、语义延伸

从具体民俗活动演变为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外来文化接纳过程中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记录异域风俗,另一方面也衍生出对无理行为的贬义比喻。

提示:若需查阅原始文献(如《旧唐书》相关记载),可参考、6的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乐骜忽陂遏不忌不了格驰烟虫蛾出材楚羡打开电陈佃富农鼎轘敌体短牋泛声烽火四起焚骸共亲光火盗鼓纛轨蹈还省耗惫和厚黄种人浑成糊涂虫奬眄狡竞教学大纲戒晨鼓两箱连延论根谬沴迫人穷絶热恼宂役儒硎三公山碑三千九万瑟琴珊瑚翘射服仕进霜素水线送爵荐脯肃严腾拏通照头发胡子一把抓湍瀑脱稍椀脱消复箫侣哮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