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誓师。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乘斗杓而誓旅,出星门而杖鉞。” 明 张煌言 《惊闻行在之变正值虏庭逮余亲属痛念家国何能已已》诗:“埋名恨不同 梅尉 ,誓旅知非拟 骆丞 。”
“誓旅”是古代军事术语,特指出征前举行的誓师仪式,包含誓词宣告和军队整肃的双重含义。该词最早见于《左传·闵公二年》:“梁馀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有常服矣。不获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其中“受命于庙”即指誓旅环节。
从词义构成看,“誓”指君主或统帅宣告作战目的、军纪要求的口头训诫,《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群吏听誓于陈前,斩牲以左右徇陈曰:‘不用命者斩之。’”;“旅”本义为军队编制单位,《说文解字》释为“军之五百人为旅”,后引申指军队整体。
该仪式包含三大核心环节:一是在宗庙占卜吉凶,二是颁布誓词明定赏罚,三是分发祭肉(脤)强化集体认同。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详细记载:“誓旅者,所以一众志,定群疑,申约束,明刑赏也。”这种制度既体现古代“兵凶战危”的慎战思想,也包含强化军队凝聚力的管理智慧。
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出师前告诫并整顿军队”,《军事大辞海》则强调其“战前动员与纪律重申的双重功能”。在文化传播层面,《尚书》收录的《甘誓》《汤誓》等文献,可视为早期誓旅文书的典型范例。
“誓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与“誓师”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中的用法或现代引申案例,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诗文引用及语境分析。
拜把碧山才壮程效称作崇盛抽胎换骨储副垂拱四杰撺顿典赡顶戴跺抬詻詻芳心坟史赴险如夷负勇干眼症高谟攻刺过时黄花横躺竖卧狠揍红白缓歌缦舞悔咎疆圻疾雷不及掩耳攫金不见人寇抄老头儿连畴接陇临没儱侗熝头僧芒草邈以山河木乃伊南柯一梦恼恨恨凝想牛尾狸猊座漂摇草聘用褰帷露冕入死出生善弱蛇蟠失爱顺时而动泗涕铁器停潴吐露屠牛吐托胎逶迆五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