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的意思、罗布泊的详细解释
罗布泊的解释
原为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大湖,塔里木河尾闾。1952年塔里木河改道南流,靠孔雀河余水补给。1958年后孔雀河水大量用于灌溉,下游于1960年断流,其后湖泊干涸。
词语分解
- 罗的解释 罗 (羅) ó 捕鸟的网:罗网。 张网捕捉:罗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 搜集,招致,包括:罗捕。罗致(招请人才)。网罗。包罗。罗织罪名(虚构罪
专业解析
罗布泊(Luóbù Pō)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一个地理名称,特指历史上著名的干涸湖泊及其周边区域。从汉语词典释义与地理文化内涵角度,其详细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词义解析与地名溯源
-
基本释义
“罗布泊”由三部分构成:
-
历史称谓演变
- 汉代:称“盐泽”“蒲昌海”,因湖水含盐量高得名(《汉书·西域传》:“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 唐代:《大唐西域记》记为“纳缚波”,为梵语音译。
- 清代:固定为“罗布淖尔”(蒙古语“罗布诺尔”,意为“多水之湖”),后简化为“罗布泊”。
二、地理特征与科学定义
-
地貌性质
现代地理学中,罗布泊指:
- 干盐湖盆地: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面积最大时超5,000 km²),因塔里木河断流于1972年完全干涸,形成覆盖硬盐壳的“死亡之海”。
- 雅丹地貌区:湖盆周边风蚀形成独特垄岗状土丘群(如“龙城雅丹”),属典型干旱区地貌。
-
生态意义
作为塔里木盆地水系的终点湖,历史上维系楼兰绿洲生态,干涸后成为极端环境研究样本(如耐旱微生物、盐壳演化)。
三、文化象征与历史地位
-
丝绸之路枢纽
湖畔的楼兰古城为汉唐西域重镇(《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流。
-
探险与科考圣地
- 19–20世纪: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在此发现楼兰遗址,引发国际关注。
- 现代象征:因彭加木失踪事件、“双鱼玉佩”传说等,成为科幻与探险文化的符号。
四、现状与保护
- 核试验基地:1964–1996年为中国核试验场(“马兰基地”),部分区域仍受限。
- 地质公园:2006年设立“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野骆驼及荒漠生态。
- 资源开发:世界最大硫酸钾生产基地(罗布泊盐湖钾盐矿)。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地貌卷》
- 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羅布泊(Lop Nor)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著名地理区域,其名称与历史、地理特征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
-
词源构成
“羅布泊”由蒙古语与古维吾尔语结合而来:
- “羅布”(Lop)源自古维吾尔语,意为“聚水之地”;
- “泊”或“淖爾”(Noor)为蒙古语,意为“湖泊”。
合称即“多水汇集之湖”,反映了其历史上作为塔里木盆地积水中心的地位。
-
历史别称
罗布泊在古籍中有多个名称,如《山海经》称“幼泽”,汉代称“盐泽”“蒲昌海”,元代后定名“罗布淖尔”。
二、地理特征
-
地理位置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新疆若羌县东北部,曾是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的终端湖,面积最大时达20万平方公里。
-
独特形态
卫星影像显示其干涸后的湖盆形似“人耳”,故称“地球之耳”。因环境极端干旱,又有“死亡之海”之称。
三、历史变迁
-
形成与演变
- 地质时期:诞生于第四纪初,距今约200万年,因塔里木盆地封闭形成咸水湖;
- 汉代至清代:水面广阔,“冬夏不增减”,曾被误认为黄河源头;
- 近现代干涸:1958年面积缩至5350平方公里,1972年因塔里木河断流完全干涸。
-
生态与人文
古罗布泊孕育了楼兰文明,是丝绸之路要冲。干涸后成为核试验基地,近年因钾盐开发重现部分水域。
四、衍生含义
作为成语“罗布泊”比喻孤立无援的境地,源于其偏远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多用于地理与历史语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考古、探险故事或现代开发,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楼板令车道车战瘳减村措大盗猎打鸭子上架點砌吊楼鼎湖惇博风听粪混根株光爓贵宅寒暍黑祲喉结画鸦回忆录火浴皎如日星巨然克勒控连烈烈利巧栗惓驴马畜冒籍庙算明露农桒藕断丝不断袍茧敲剥倾迟清淳情书勤恳毬式渠首人地生疏如或扫阁沙炮圣觉示导耍赖述叙私祧算错宿雏替僧骛驶项链翔鸾舞凤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