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orn brothers and sisters] 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
山公与 嵇、阮一面,契若金兰。——《世说新语·贤媛》
金兰之友
(1).指契合的友情;深交。语出《易·繫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易》美金兰,《诗》咏百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自昔把臂之英,金兰之友。” 吕延济 注:“金兰,喻交道,其坚如金,其芳如兰。” 唐 岑文本 《冬日宴于庶子宅》诗:“金兰篤惠好,尊酒畅生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倅》:“气味已投,金兰分定。”
(2).指结义兄弟。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党援》:“为救金兰,奔走直如飞电,取道到 忠义堂 前。” 欧阳山 《三家巷》八:“后来 何守仁 提议大家换帖,结为异姓金兰。”川剧《柳荫记》第二场:“一轮红日当空照,喜今朝,结金兰,胜过同胞。”
(3).酒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酒》:“使虏至 燕山 ,得其宫中酒,号金兰者,乃大佳。 燕 西有 金兰山 ,汲其泉以酿。”
“金兰”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与本义
“金兰”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华书局《周易译注》)其中“金”象征坚不可摧,“兰”代表香气高雅,比喻志趣相投者结下的深厚情谊。此典故奠定了“金兰”作为友情至高境界的文化内涵。
二、引申与固化
汉代起,“金兰”逐渐演变为固定称谓。《世说新语·贤媛》记载“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上海古籍出版社《世说新语校笺》)显示其已特指知己关系。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载“戴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简编,焚香告祖,号为金兰簿”,(中华书局《云仙杂记校注》)反映古代结拜仪式的制度化。
三、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比喻情投意合、深挚不移的友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补充其动词用法,指“结拜为兄弟姐妹的行为”。(商务印书馆第7版)
四、文化符号意义
该词承载着中国传统伦理观,如《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情节,(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展现女性友谊的书写范式。民俗中“金兰谱”作为结拜凭证,至今在闽粤地区留存实物遗存。(《民俗研究》2020年第3期)
“金兰”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含义及用法:
核心含义
指朋友或结拜兄弟间深厚的情谊,源自《世说新语》典故。原指山涛与嵇康、阮籍一见如故的友情,后演变为「契若金兰」「义结金兰」等成语,特指志趣相投者结为异姓兄弟姐妹的行为。
象征意义
• 以「金」喻情谊坚不可摧,如金属般牢固;
• 以「兰」喻品德高洁,如兰花般清雅芬芳。此比喻出自《周易·系辞》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非血缘关系的深厚情谊,如历史故事中的结拜仪式(如刘关张桃园结义)、文学作品中表达超越血缘的亲密关系。
延伸含义
• 代指结拜文书(金兰谱);
• 古代亦指酒名;
• 部分文献提及可代指金银花(因花色黄白似金玉),但此用法较少见。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或成语中,如「金兰之交」强调友谊深厚,「义结金兰」特指结拜行为。口语中较少单独使用该词。
啀啀皑皑案节慠慢笔据拨气踩窝子残剥长宿搀天锤鍊措注吊钩地瘠民贫定叠冬菜东净负谴黑角回攒建巳月寂绝荆南杞梓禁戢筋络金篆濬发狂吟亏退乐卿连门零残落照吕召男女老少内讼黏贴盘停屏声息气氆氇仆马朴实趋过曲平趋衙壤室入行上映社会化石髓羹熟罗泰平恬美讬姻万无微功惟谨文辨稳打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