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讨原 ”。探本溯源。 晋 陆机 《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宋 吕陶 《说学送句辅元赴普慈》诗:“沿波而讨源,自可见极致;学者不务此,纷纷竞非是。” 清 沉德潜 《汪大绅<五子说>序》:“既已讨原 老 庄 以下诸子,而诸子中於 荀况 、 扬雄 、 王通 、 陈亮 、 王守仁 五子尤见之亲切,尝作论以推阐之。”
“讨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ǎo yuán,其核心含义是探求事物的根源或本质。以下为详细解释:
经典出处:
源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意为通过枝叶(表象)追寻根本,或顺着水流追溯源头,比喻探究事物的本质。
古代用例:
在当代语境中,“讨源”多用于强调对问题本质的探究,例如:
“研究历史需沿波讨源,方能还原真实脉络。”
通过综合古籍与诗词用例可见,“讨源”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强调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讨源》一词指的是探求事物的根源,寻找事物的来源和原因。
《讨源》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言」和「缶」。其中「言」是指言语、言论,「缶」是指盛放器具。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讨源》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对于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非常感兴趣,因此形成了这个词汇。
《讨源》的繁体写法为「討源」。
在古代写作《讨源》时,可能会使用一些古代汉字的变体。例如,「源」可以写作「 田」,在「言」的旁边添加「寸」的字形,或者在「言」的下方加上「灬」的字形。
1. 他一直在讨源,想要找出这个古文明的起源。
2. 每个科学家都要耐心细致地讨源,才能发现新的科学原理。
1. 源头:指事物产生的起点或根源。
2. 源泉:指水源或引申为事物的根本和根源。
3. 源自:指事物来源于某处,或者某个观点来源于某个人或文献。
近义词包括:发源、产生、起因。
反义词包括:追寻、寻思、追本溯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