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源的意思、讨源的詳細解釋
讨源的解釋
亦作“ 讨原 ”。探本溯源。 晉 陸機 《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讨源。” 宋 呂陶 《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詩:“沿波而讨源,自可見極緻;學者不務此,紛紛競非是。” 清 沉德潛 《汪大紳<五子說>序》:“既已讨原 老 莊 以下諸子,而諸子中於 荀況 、 揚雄 、 王通 、 陳亮 、 王守仁 五子尤見之親切,嘗作論以推闡之。”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源的解釋 源 á 水流所從出的地方:河源。泉源。發源。源遠流長。源頭。 事物的根由:來源。資源。淵源。能源。起源。策源地。 姓。 流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讨源”的漢語詞典釋義
“讨源”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動詞“讨”和名詞“源”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探究事物的根源、本源或起因。它強調通過主動的探索、研究或追溯,來弄清楚事情的根本來源或初始狀态。
-
字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 讨(討): 本義為“治理”、“研究”、“探讨”、“追究”。在“讨源”中,取其“深入探究”、“仔細研究”、“追查”之意。
- 源: 本義指“水流起頭的地方”,引申為“事物的根由”、“起源”、“根本”。
- 讨源: 将“讨”的動作施加于“源”的對象之上,即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源、追溯其本源、考究其起因。它表達的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探索行為,目的是為了理解事物的根本所在。
-
用法與語境:
“讨源”常用于較為書面化或學術性的語境中,特别是在需要強調對問題、現象、學問等進行根本性探究時。例如:
- 在學術研究中,需要“讨源溯流”,理清理論的發展脈絡。
- 在解決複雜問題時,需要“讨源究本”,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
- 在曆史考證中,需要“讨源竟委”,追溯事件的起源和經過。
- 在哲學思考中,需要“讨源窮理”,探究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
近義詞:
探源、溯源、追源、窮源、究源、推源、尋根究底、追本溯源、探本窮源。
-
例句:
- 做學問貴在讨源,隻有弄清概念的原始含義,才能避免誤解。(強調學術研究)
- 面對環境污染問題,我們必須讨源,找出污染的真正源頭,才能有效治理。(強調問題解決)
- 這部著作旨在讨源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強調文化探究)
權威參考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讨”、“源”的釋義及複合詞構成規律,并結合其常見用法總結得出。商務印書館出版。
- 字義解析參考了《說文解字》(許慎 著)對“讨”(“讨,治也”)和“源”(作為“原”的異體,“原,水泉本也”)的古義解釋。中華書局出版。
- 用法及例句參考了《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讨源”的詞條釋義及經典文獻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讨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ǎo yuán,其核心含義是探求事物的根源或本質。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解析:由“讨”(尋求、探究)和“源”(根源、起源)組成,字面意為“追溯源頭”。
- 引申含義:指通過深入探究事物的本源來理解其本質或根本原因,常用于學術研究或哲理分析中。
二、出處與用法
-
經典出處:
源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讨源。”,意為通過枝葉(表象)追尋根本,或順着水流追溯源頭,比喻探究事物的本質。
-
古代用例:
- 宋代呂陶詩句:“沿波而讨源,自可見極緻。”,強調通過溯源達到對真理的極緻理解。
- 明代薛蕙詩:“次第沿流直讨源。”,體現對學問根源的探索精神。
三、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溯本求源、探本窮源、追根究底。
- 使用場景:
適用于學術研究(如考據、文獻分析)、哲學思辨或解決複雜問題時,強調從根本入手。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讨源”多用于強調對問題本質的探究,例如:
“研究曆史需沿波讨源,方能還原真實脈絡。”
通過綜合古籍與詩詞用例可見,“讨源”不僅是一個詞彙,更是一種強調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别人正在浏覽...
安檢包間荜辂兵微将寡長頸鹿雠嫌撺聳當闌大數據垩車二範蜂螫分減浮标砆石跟止歌筵顧避谷都詭志含怨河倉隺料咶哒蹇蹙減價煎铄角角交陣絜臯謹聽俊客俊士裡屋笠子賣折明忒目攝凝合尼止偏恃癄瘁穹昊蘧甯羣落阮瑀神不收舍蜃母樓試練屬辭摅憤說滿逃世條呈桐華香風相祿仙人花邪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