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讨原 ”。探本溯源。 晉 陸機 《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讨源。” 宋 呂陶 《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詩:“沿波而讨源,自可見極緻;學者不務此,紛紛競非是。” 清 沉德潛 《汪大紳<五子說>序》:“既已讨原 老 莊 以下諸子,而諸子中於 荀況 、 揚雄 、 王通 、 陳亮 、 王守仁 五子尤見之親切,嘗作論以推闡之。”
“讨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ǎo yuán,其核心含義是探求事物的根源或本質。以下為詳細解釋:
經典出處:
源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讨源。”,意為通過枝葉(表象)追尋根本,或順着水流追溯源頭,比喻探究事物的本質。
古代用例:
在當代語境中,“讨源”多用于強調對問題本質的探究,例如:
“研究曆史需沿波讨源,方能還原真實脈絡。”
通過綜合古籍與詩詞用例可見,“讨源”不僅是一個詞彙,更是一種強調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讨源》一詞指的是探求事物的根源,尋找事物的來源和原因。
《讨源》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缶」。其中「言」是指言語、言論,「缶」是指盛放器具。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讨源》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有着悠久的曆史。在古代,人們對于事物的産生和發展過程非常感興趣,因此形成了這個詞彙。
《讨源》的繁體寫法為「討源」。
在古代寫作《讨源》時,可能會使用一些古代漢字的變體。例如,「源」可以寫作「 田」,在「言」的旁邊添加「寸」的字形,或者在「言」的下方加上「灬」的字形。
1. 他一直在讨源,想要找出這個古文明的起源。
2. 每個科學家都要耐心細緻地讨源,才能發現新的科學原理。
1. 源頭:指事物産生的起點或根源。
2. 源泉:指水源或引申為事物的根本和根源。
3. 源自:指事物來源于某處,或者某個觀點來源于某個人或文獻。
近義詞包括:發源、産生、起因。
反義詞包括:追尋、尋思、追本溯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