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忽皆为极小的计量单位,两者并称用以形容极其微小。《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异端之教虽非所愿学,而芒忽之差未能辨。” 清 陈确 《死节论》:“节如音节,高下疾徐之不可差芒忽也。”
见“ 芒芴 ”。
"芒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属于度量衡领域,主要用于表示极微小的数量或长度单位。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芒"指禾芒(谷粒尖端细毛),"忽"指蚕丝(极细的丝),二字合用形容极其微小的计量单位。在《孙子算经》中明确记载:
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芒,十芒为一厘。
可见"芒"是"忽"的十倍单位,二者均属古代最小级度量(1忽≈0.1微米)。如《汉书·律历志》用"芒忽之间"比喻极细微的差别。
二、引申含义
宋代《梦溪笔谈》以"芒忽之异"描述星象的细微变化,体现其"微不足道"的抽象含义。
《九章算术注》强调"度之芒忽,不失其真",将"芒忽"作为精密计算的代称。
三、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现已罕用,仅存于古籍研究及成语"不差芒忽"(形容分毫不差)中。现代汉语常用"毫厘""微米"等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上述纸质/数字出版物)
“芒忽”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芒”和“忽”均为古代极小的计量单位,合称“芒忽”用以形容极其微小的事物或差异。例如《朱子语类》中提到“芒忽之差未能辨”,强调细微的差别难以区分。
“芒忽”有时写作“芒芴”,两者含义相通,均表微小。例如《庄子·至乐》中“芒芴”指混沌无形的状态,但此处“芒忽”更侧重具体计量意义。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形容抽象概念的细微差别,如道德、学问等领域的精准要求。例如:“科学研究需严谨,芒忽之差可能导致重大谬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朱子语类》原文。
瘢迹不可估量不屑一顾长星赤口逞权痴骨出面腔等人點覷帝虎底居髑髗二疎贰轺逢迎氟利昂贯索鬼鬼魆魆贵壤含仁怀义胡猜乱想俭葬家祚接茬儿静虑积土成山九死举厝穅豆困滞来信朗然壏埮冷冰冰戾契刘宝全马枥猫蹲梅花笛尨民明质拍试平稳齐敏搉筦宂细肉馅沙门绅耆霜竹水到鱼行疏林天崩地坼頽靡脱缁屠宰五子下风雹衔报小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