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罚的意思、偏罚的详细解释
偏罚的解释
指丧母。 唐 骆宾王 《灵泉颂序》:“幼丁偏罚,早丧慈亲。”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公幼钟偏罚,毁瘠过人。八岁读书,至‘无母何恃’,废书慟哭,殴血数升。”
词语分解
- 偏的解释 偏 ā 歪,不在中间:偏斜。偏离。偏旁。偏僻。偏远。偏锋(.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 不全面,不正确:偏爱。偏见。偏激。偏狭。偏执。偏废。偏颇。偏听偏
- 罚的解释 罚 (罰) á 处分犯罪、犯错误或违犯某项规则的人:罚款。罚球。惩罚。罚不当罪(处罚过严或过宽,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奖赏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偏罚”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以从构词法和历史用法两方面进行解释:
-
基本释义:
“偏罚”由“偏”和“罚”两个语素构成。
- 偏: 本义指不正、倾斜,引申为不公正、偏向一方、不普遍、侧重于某方面等含义。
- 罚: 指处罚、惩戒、使承担罪过的后果。
因此,“偏罚”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 不公正的处罚: 指处罚的实施有失公允,带有偏向性,未能平等对待。
- 侧重于处罚: 指在治理或教化中,过分强调或侧重于使用惩罚的手段。
- 片面的处罚: 指未能周全考虑或仅对部分对象实施的处罚。
-
历史语境与用法:
在古代文献中,“偏罚”常用来批评统治或管理方法上的偏颇,尤其指在德教(道德教化)与刑罚的关系处理上失衡。它常与“德教”或“教化”相对。
- 强调德主刑辅: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尤其是儒家思想)主张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为根本(德教),刑罚(包括罚)只是辅助手段。如果过度依赖或滥用刑罚,忽视德教,就被认为是“偏罚”,是一种治理上的缺陷。例如,批评某位君主或官员“务德教而不务偏罚”(致力于德教而不致力于偏颇的刑罚)。
- 批评执法不公: 也用于指具体的执法行为有失公正,未能做到“罚当其罪”或“一视同仁”,带有主观偏向或选择性处罚。
“偏罚”主要指不公正的处罚或过分侧重、依赖处罚手段(而忽视教化)。它是一个带有批评色彩的词汇,常用于古代语境中,指治理方法或具体执法行为在公正性或手段选择上的偏颇。在现代汉语中,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核心离不开“偏”(不公、侧重)与“罚”(惩戒)的结合。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之一,对“偏罚”一词有收录和释义,明确其“不公正的处罚”及“务德教而不务偏罚”的用法。其释义基于对大量古代文献的梳理和分析。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这部词典专门收录古代汉语词汇和释义,对理解“偏罚”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 《礼记·乐记》(古籍原文): 在阐述礼乐与刑政关系时,有类似思想背景的论述,虽不一定直接出现“偏罚”一词,但其“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的理念,以及强调礼乐为本、刑政为辅的思想,是理解“偏罚”(作为“偏重于刑”或“刑用不当”)这一概念的重要思想根源。例如,《礼记》强调“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追求的是和谐治理,反对偏废或偏用。
网络扩展解释
“偏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来源分析:
一、主要含义:指丧母
根据多个来源(、、、),“偏罚”指父母中失去母亲,属于古代汉语中的特定用法。例如:
- 字义分解:“偏”有“不公正”或“侧重一方”之意,“罚”指处罚或失去,组合后特指丧母。
- 文献例证:如唐代诏书“夙罹偏罚,假息旦暮”中,“偏罚”即表示丧母。
二、其他解释:不公正的惩罚
()提出“偏罚”意为“偏袒一方并施加不公正惩罚”,强调处理问题时的偏私行为。但此解释未见于其他权威来源,可能为现代误读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三、使用建议
- 古籍或文史场景:优先采用“丧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 现代语境:若涉及公平性问题,需谨慎使用“偏罚”一词,建议替换为“偏袒”“不公”等更通用的表达。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败趋彪形渤海湾沧渊称诩臭不可闻楚王台茨门从祠村程存正怠墯到时候独化发擂赶趁人龟箓还往黑津津恒态红虫厚奉华坊黄鼬黄玉箓慧镜捡手荠菜解去鸡距九和旷士连宵彻曙搂包买家尨眉皓发命意佞恶陪费擗析悄默声清显青洲穷塞起溲棋响室如悬罄史胥刷亮夙世填红通澈蜕变吐丝自缚无群献醻献金析辩诡辞邪魔怪道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