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蒲的意思、伏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蒲的解释

汉元帝 欲废太子, 史丹 候帝独寝时,直入卧室,伏青蒲上泣谏。事见《汉书·史丹传》。后因以“伏蒲”为犯颜直谏的典故。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峨豸忝备列,伏蒲愧分 涇 。” 清 钱谦益 《王奉尝烟客七十寿序》:“公以孤忠赤诚,搘拄宫府,上欲泯伏蒲廷諍之跡,而下不欲暴羽翼保护之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源自汉代直谏事件。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伏蒲”典出《汉书·史丹传》,原指汉元帝时期大臣史丹伏于青蒲之上劝谏君主的行为,后引申为忠臣直言进谏的代称。该词由“伏”与“蒲”二字构成:“伏”表示俯身、屈身,“蒲”指蒲草,特指古代铺设在帝王床前的青色蒲席,象征臣子冒死进谏的场所。

从词义演变角度看,“伏蒲”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被归类为动宾结构短语,除表达直谏行为外,唐代诗歌中亦用于比喻文人不畏权势、刚正不屈的精神,如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中“侧听伏蒲论,深惭御李恩”即属此类用法。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作为历史典故词汇存在于学术文献及文学创作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标注为“历史专用术语”,建议在引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出处。

语言学研究中,“伏蒲”属于典故类合成词,其语义透明度较低,需依赖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汉语典故大辞典》特别指出,该词与“折槛”(朱云攀栏谏诤)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谏诤文化的两大典型意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伏蒲”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忠臣直谏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典故出处
    该词出自《汉书·史丹传》。汉元帝曾欲废太子,大臣史丹趁皇帝独寝时,直入卧室,伏在青蒲(青色蒲席)上流泪劝谏。这一事件成为后世形容忠臣冒死进谏的典型。

  2. 词语释义

    • 字面义:“伏”指俯身跪伏,“蒲”指青蒲席。
    • 引申义:代指臣子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的行为,强调忠诚与勇气。
  3. 文学引用
    唐代韩愈《答张彻》诗中以“伏蒲愧分涇”自谦未能像史丹般尽忠;清代钱谦益也以此典赞颂忠臣风骨。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评述或文学创作中,形容官员或士人敢于向君主提出逆耳忠言,体现儒家“文死谏”的精神。

总结来看,“伏蒲”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指代,更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忠直敢言的政治品格。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汉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特备闻变色敝盖不弃布什超警传花串通单兵颠窨恩重如山费厄泼赖赋分感生帝狗蝇梅狗站桂醑骨苏合谷闳敞化迁活支沙剑舞曒絜焦燎戛玉积波酒课刻溪括苗连虫陆帘钩辽花糖俪语慢滞梅家艺秘埜暮境内患呕夷屁雌寡淡破罐繦杖千乘之国碁博起碇青油油鹊袍瑞人散州色衣沙参审人铁骢完本万玉香桃骨香糟显仕宵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