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蒲的意思、伏蒲的详细解释
伏蒲的解释
汉元帝 欲废太子, 史丹 候帝独寝时,直入卧室,伏青蒲上泣谏。事见《汉书·史丹传》。后因以“伏蒲”为犯颜直谏的典故。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峨豸忝备列,伏蒲愧分 涇 。” 清 钱谦益 《王奉尝烟客七十寿序》:“公以孤忠赤诚,搘拄宫府,上欲泯伏蒲廷諍之跡,而下不欲暴羽翼保护之心。”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蒲的解释 蒲 ú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蒲黄(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绒。蒲扇。 指“菖蒲”:蒲节。蒲月(指农历五月)。
网络扩展解释
“伏蒲”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忠臣直谏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
典故出处
该词出自《汉书·史丹传》。汉元帝曾欲废太子,大臣史丹趁皇帝独寝时,直入卧室,伏在青蒲(青色蒲席)上流泪劝谏。这一事件成为后世形容忠臣冒死进谏的典型。
-
词语释义
- 字面义:“伏”指俯身跪伏,“蒲”指青蒲席。
- 引申义:代指臣子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的行为,强调忠诚与勇气。
-
文学引用
唐代韩愈《答张彻》诗中以“伏蒲愧分涇”自谦未能像史丹般尽忠;清代钱谦益也以此典赞颂忠臣风骨。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评述或文学创作中,形容官员或士人敢于向君主提出逆耳忠言,体现儒家“文死谏”的精神。
总结来看,“伏蒲”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指代,更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忠直敢言的政治品格。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汉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蒲这个词是指一种古代农耕工具,用于翻耕田地。现在我们来看看关于伏蒲的一些重要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伏蒲的部首是艸,它由两个笔画组成。
来源:伏蒲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它指的是用于翻耕田地的农具。
繁体:伏蒲在繁体中的写法是伏蒲。
古时候汉字写法:伏蒲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明显变化。
例句:农民利用伏蒲辛勤地工作着,为了丰收而努力。
组词:伏蒲的组词有伏耕、耒伏、耘伏等。
近义词:伏蒲的近义词有犁、耕具等。
反义词:伏蒲的反义词可以是田园等。
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伏蒲这个词的意思和相关的知识。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