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临歧 ”。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文选·鲍照<舞鹤赋>》:“指会规翔,临岐矩步。” 李善 注:“岐,岐路也。” 唐 杜甫 《送李校书》诗:“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喫。” 宋 范成大 《谭德称杨商卿父子送余作诗以别》:“临岐心曲两茫然,但祝频书无别语。”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自执手临岐,空留下这场憔悴,想人生最苦别离。”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泚笔作长歌,临歧为余貺。” ********* 《别掌书某君》诗:“这我新诗锦不如,临歧叩马请回车。”
“临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古典文学中较为常见,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原指面临岔路(“岐”通“歧”,意为分岔的道路),后引申为在分岔路口送别的情景。例如杜甫《送李校书》中“临岐意颇切”,即描写离别时的深切情感。
引申用法
古人常于岔路口告别,因此“临岐”逐渐成为赠别、离别的代称。如元曲《倩女离魂》中“自执手临岐,空留下这场憔悴”,即以“临岐”指代分离的愁绪。
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多用于渲染离别时的惆怅,如清代陈维崧《沁园春》中“暂缓临歧入醉乡”,通过“临歧”强化了借酒消愁的意境。
异体写法
部分文献中写作“临歧”,实为同义词。如唐代贾岛《送陕府王建司马》诗:“杜陵惆怅临歧饯”。
古代用例
现代引用
浙江省淳安县有“临岐村”,虽为地名,但侧面印证该词的文化延续性。
“临岐”以地理意象承载人文情感,生动体现了古代送别习俗与文学表达的融合。需注意其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背景描述,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临岐”是一个成语,形容离别时的心情。指临别离开、离开亲朋好友或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时的不舍之情。
“临岐”的拆分部首是“丶”和“山”,它有5个笔画。
“临岐”的来源见于《文苑英华·杂言》。这个成语形容离别时的心情,常用于诗词和文学作品中。
“临岐”的繁体字为「臨岐」。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临岐”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然是以现代写法为主。
1. 她站在车站,临岐的眼泪不停地流淌。
2. 临岐之际,他深情地拥抱了亲人,然后默默地离开了。
1. 临岐别离
2. 临岐之际
3. 临岐之难
4. 临岐无措
1. 分别
2. 离别
3. 告别
4. 告辞
1. 团聚
2. 相逢
3. 重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