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暑绤的意思、暑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暑绤的解释

夏天所穿的粗葛布衣。 宋 范成大 《中峰》诗:“暑綌森有稜,瘁肌凄欲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暑绤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由“暑”与“绤”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夏季穿着的粗葛布衣服。以下从形义、文献依据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暑(shǔ)

    • 本义:指炎热的气候或季节,即夏季。《说文解字》释为“热也”,引申为夏季的代称。
    • 构词作用:在“暑绤”中限定衣物适用的季节,强调其清凉透气的功能性。
  2. 绤(xì)

    • 本义:指粗葛纤维织成的布。《说文解字·糸部》:“绤,粗葛也。”与细葛布“絺”(chī)相对。
    • 材质特性:葛布具有中空结构,透气吸湿,是古代夏季常用衣料。《诗经·周南·葛覃》即有“为絺为绤,服之无斁”之句,描述葛布制衣的舒适性。

二、文献依据与历史用例

  1. 经典典籍记载

    • 《周礼·天官·典枲》载:“掌布缌缕纻之麻草之物……以待时颁功而授赍。”郑玄注:“夏服宜用葛,其材细者曰絺,粗者曰绤。” 此说明周代已按葛布粗细区分“絺”“绤”,并明确其为夏服材质 。
    •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以养蚕事,毋伐桑柘。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恒……必效其制度。” 其中“司服”职责包含按季节调整服饰材质,夏季以葛为主 。
  2. 文学作品的印证

    • 唐代白居易《夏日作》诗:“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以“葛衣”代指夏衣,呼应“暑绤”的材质与功能。
    • 宋代陆游《初夏》诗:“絺绤新成裁葛衣,薄绵犹怯晚寒欺。” 直接以“絺绤”并称,体现葛布在夏季服饰中的核心地位。

三、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1. 礼制与阶级象征

    葛布衣物在先秦是士大夫阶层的夏季常服,但“絺”(细葛)与“绤”(粗葛)的差异隐含等级区分。《毛诗正义》释《葛覃》时指出:“精曰絺,粗曰绤……贵贱皆服之,但粗细异耳。”

  2. 实用性与科技智慧

    葛布制作需经采葛、煮练、分丝、织造等多道工序。其纤维的天然中空结构形成毛细效应,促进汗液蒸发,体现古人利用天然材料适应气候的智慧。《天工开物·乃服》详载葛布制法:“凡葛蔓生,茎长而韧,取其皮沤练成丝,织以为布。”


“暑绤”一词浓缩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对季节、材质与礼制的三重关注。其定义需结合字源、文献及工艺技术综合理解,既指向具体的粗葛夏衣,亦折射出传统社会“顺天应时”的生活哲学。现代汉语虽罕用此词,但作为历史语料,其价值在于揭示物质文明与语言文化的深层互动。


参考文献来源:

  1.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
  2.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
  3.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
  4.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网络扩展解释

“暑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shǔ xì,指的是夏天所穿的粗葛布衣。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构成

    • 暑:本义指炎热,源自形声字(从日,者声),常与夏季高温相关()。
    • 绤(綌):指粗葛布,古代常用葛纤维编织的粗布制作夏季衣物,透气且轻便。
  2. 具体含义
    “暑绤”特指夏季用于防暑的粗葛材质衣物,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天然材料适应气候的智慧。此类衣物常见于先秦文献,如《诗经》中提到的“葛衣”()。

  3. 扩展说明

    • 葛布是中国传统纺织品,分为细葛(絺)和粗葛(绤),两者区别在于织造工艺的精细程度。
    • 在中医语境下,“暑”也与季节致病因素相关(如暑邪),但“暑绤”无此关联,仅指向服饰()。

“暑绤”是古代对夏季粗葛布衣的专称,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服饰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蛮百六阳九白行苞容鄙言畅发酬许怆痛楚神出师蹴瓶伎德性诋訿防弊防城库方弘氛祲官舫惯家果盘古文观止鹤素合作化湖吃海喝回掌豁口加车尖酸翦凿借代禁闺即是九寰空腔流行性末末了男圻闹着玩儿牛鼎迁避清清泠泠擒捉气吞牛斗拳拳服膺悫善射隐十方世界首章四旁送官宋之的孙息妇膛音条直头天土釜吐沫薇垣孝王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