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牛運書累得出汗。形容著述或藏書極多。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汗牛試卷浩無涯,剗盡雷同别一家。” 清 趙翼 《香牛皮席》詩:“笑我著書曾未寸,翻教忝竊汗牛名。” 梁啟超 《中國地理大勢論》:“修證之法,一務實踐;疏釋之書,動輒汗牛。”參見“ 汗牛充棟 ”。
“汗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書籍、著作或文獻數量極多,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來源:
源自唐代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中的“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原指書籍存放時可堆滿房屋(充棟宇),運輸時讓牛馬累得流汗(汗牛馬),後簡化為“汗牛”。
引申含義:
指藏書或著作數量龐大,多到需要大量牛馬來運輸的程度,常用于強調學術積累的豐富性。
單獨使用:
如“汗牛試卷浩無涯”(宋·俞文豹),形容書籍或文獻堆積如山。
成語擴展:
常與“充棟”連用為“汗牛充棟”,進一步強調書籍充滿房屋的視覺效果(如“充棟”即頂到房梁)。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擴展知識,可查閱《全唐文》或成語詞典中的“汗牛充棟”條目。
“汗牛”一詞的意思是指勞累過度,汗水流得像牛一樣。它常用來形容工作或運動過程中非常辛苦和辛苦的樣子。
“汗牛”這個詞的部首是水(氵)和牛,共有9個筆畫。
“汗牛”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農業景象。在古代,人們常使用牛耕田地,由于勞動強度大,牛在炎熱的天氣下就會流很多汗水,所以形成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汗牛”仍然保留着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寫法,漢字“汗牛”分别寫作“氵牛”。
1. 在炎炎夏日的田地裡勞作,他汗流浃背,簡直像汗牛一樣。
2. 她刻苦訓練的樣子就像汗牛,總是兢兢業業地投入到訓練中。
組詞:汗珠、汗水、汗流浃背。
近義詞:辛勞、艱苦、辛苦。
反義詞:輕松、悠閑、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