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伐的意思、七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伐的解釋

語出《書·牧誓》:“夫子勗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孔 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後以“七伐”指四處征伐。《南齊書·陳顯達傳》:“神武橫於七伐,雄略震於九綱。” 明 章美 《出塞曲》:“鼉開七伐鼓,龍繪八方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七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尚書·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這裡的“伐”指擊刺動作,孔傳注解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即戰鬥中連續擊刺的次數限制,後引申為軍事行動的規範。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戰鬥中連續擊刺的動作次數(四至七次),需按節奏整齊停止。
    • 引申義:後演變為“四處征伐”或“多次征讨”,強調軍事行動的頻繁與廣泛性。例如《南齊書·陳顯達傳》中“神武橫於七伐”即用此意。
  3. 字義分解

    • 七:數詞,表數量;亦用于舊時喪葬習俗中的“做七”。
    • 伐:本義為砍伐,引申為攻打、征讨,如“讨伐”“北伐”。
  4. 文獻用例
    明代章美《出塞曲》中“鼉開七伐鼓”一句,借“七伐”形容戰鼓催征的宏大場面,進一步強化其軍事象征意義。

  5. 總結
    “七伐”最初是戰術動作的規範術語,後逐漸抽象化為對頻繁征戰的概括,兼具具體動作與抽象戰略的雙重含義。其權威解釋可參考《尚書》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七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七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七次打擊”或“七次征伐”。它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團體連續多次發動攻擊或進攻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七伐》的拆分部首是“一”和“木”,部首分别代表了數目和物體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七筆。

來源

《七伐》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常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曆史典籍和文獻中。它用來描述古代國家進行外戰或内戰時,頻繁發動攻擊的情景。

繁體

在繁體字中,七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簡化之前,七伐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不過,在古時候的漢字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與現代寫法相似或相同的字形。

例句

1. 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七伐六國,統一了中國。

2. 這支隊伍連續七伐,最終占領了敵方城市。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七伐八破、七伐八滅、七次攻擊

近義詞:七次征讨、七番八次攻打

反義詞:和平、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