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水的波濤。《列子·湯問》:“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 晉 左思 《吳都賦》:“潮波汩起,迴復萬裡。” 唐 崔颢 《晚入汴水》詩:“長 淮 亦已盡,寧復畏潮波。”
潮波是漢語中描述潮汐現象的核心術語,指海洋水體受天體引力(主要是月球和太陽)作用産生的周期性波動傳播現象。以下從詞典釋義、科學内涵及文化應用三方面詳解:
潮波指海洋中因天體引力形成的長周期波動,其傳播方向與波形前進方向一緻。
特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58頁。
在海洋學中,潮波被細分為以下類型:
來源:《海洋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89頁;《地理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6年。
潮波在漢語文學中常象征自然之力與時空循環,如唐代詩人李賀《夢天》中“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暗喻潮汐永恒,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潮之大小隨月盈虧”,體現古人對潮波規律的觀察。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02頁;《中國潮汐史料彙編》海洋出版社,1981年。
潮波既是科學術語精确描述引力波動,亦承載漢語文化中對自然韻律的哲學認知,其雙重屬性在專業與人文領域均具權威诠釋價值。
“潮波”一詞可從文學描述和科學現象兩個角度進行解釋,具體如下:
“潮波”指潮水的波濤,常見于古代詩文描述。例如:
從海洋學角度,潮波是潮汐傳播形成的長波現象,具有以下特征:
該詞也用于比喻事物如潮水般起伏變化,如“風潮”“心潮澎湃”等,體現動态與波動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潮波在流體力學中的數學模型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海洋學專業資料。
百牢關北吳逼诘材優幹濟嘲讴楚界次乘稻黍道義弟弟地竈董酒遏岨方名燔潰鳳喙旉與豪吏河津紅藤宦者監理員肩轝校對員驕躁嵇劉急溜溜景功舅弟絕世佳人焜照斂魂連梃嶺外魯迅慢堕母憂樯烏千載嶔崎鵲反鸾驚辱舉搔屑沙礫樿傍盛才神牧身體力行世儒孀雌述奏誦記隨文析義泰山頽畋遊诿謝溫旨幄次象形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