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薄鄙陋。 清 顧炎武 《答曾庭聞書》:“以用世之才如君者而猶淪落不偶,況硜鄙如弟!率彼曠野,死於道塗,固其宜也。”
“硜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綜合解釋如下:
清代顧炎武在《答曾庭聞書》中寫道:“況硜鄙如弟!率彼曠野,死於道塗,固其宜也。”此處以自謙口吻表達對自身淺陋的慨歎,展現了該詞的書面語色彩和貶義傾向。
需注意“硜鄙”與“諐鄙”(qiān bǐ,指卑鄙罪惡之事)在字形、發音和含義上的區别,避免混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語料庫。
硜鄙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一定的貶義色彩,用來形容言行低俗、粗鄙不堪的人或事物。
硜字由“石”和“鬼”兩個部首組成,部首“石”表示與石頭相關,部首“鬼”表示與靈異、陰魂等有關。硜這個字共有14個筆畫。
硜字起源于中文,是中國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硜被寫作硻。
在古代漢字中,硜是由石字的變形形成的。變形之前的寫法是“石”字作為部首,下面是一個“鬼”字疊加。後來,“鬼”字演變成了一個“廠”字,成為如今硜字的形狀。
1. 他的言行舉止十分硜鄙,沒有教養和修養。
2. 不要和那個硜鄙的人接觸,他的價值觀很有問題。
硜字沒有常用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形容詞,用來修飾人或事物。
粗俗、低俗、下流、粗鄙,這些詞語與硜鄙有相似的意思,用來形容不文明和不高尚的行為或言語。
高雅、文雅、文明,這些詞語與硜鄙相對,表示有修養、高尚的行為或言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