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發財物以接濟别人。《隋書·列女傳·鄭善果母》:“當須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哉!”
“散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散贍(sàn shàn) 指散發財物以接濟他人,強調通過分發財物幫助有需要的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該詞由“散”(分發、分散)和“贍”(供給、供養)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分發財物供養他人”。
該詞最早見于《隋書·列女傳·鄭善果母》:
“當須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哉!”
此處鄭善果的母親主張将財物分給親屬,體現其濟貧扶弱的品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成語,可參考《隋書》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散贍(sàn shàn)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容貌或身姿不整潔,神态散漫。
散贍的部首分别為“攵”和“走”,它們分别包含了3個和11個筆畫。
散贍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為形态散漫,不整潔的樣子。這個詞語在古代多用來形容人的儀态不整,表現出一種頹廢、懶散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散贍的寫法為「散贊」。
在古時候,散贍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散贍的寫法為「散贊」。
他穿着邋遢的衣服,蓬頭垢面的樣子看上去十分散贍。
散漫、散落、贍養
懶散、邋遢、頹廢
整潔、規整、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