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翰林的意思、翰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翰林的解釋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詳細解釋

(1).謂文翰荟萃之所,猶詞壇文苑。《晉書·陸雲傳》:“辭邁翰林,言敷其藻。”

(2).指文士。 唐 杜甫 《宴胡侍禦書堂》詩:“翰林名有素,墨客興無違。”

(3).鳥栖之林。 晉 潘嶽 《悼亡詩》之一:“如彼翰林鳥,雙飛一朝隻。” 唐 柳宗元 《奉酬楊侍郎》詩:“翰林寂寞誰為主?鳴鳳應須早上天。”

(4).官名。指翰林學士。參見“ 翰林學士 ”。

(5).官名。指 唐 宋 翰林院官員。

(6).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讨等。

(7).指翰林院。 唐 韓愈 《董公行狀》:“﹝ 公 ﹞拜祕書省校書郎,入翰林為學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近年館課,悉用朱闌大卷。先公入翰林時,尚是白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翰林是中國古代官職與文教體系中的重要概念。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翰林”原指文翰荟萃的場所,後演變為官職名稱,特指供職于翰林院的文學侍從官員,主要承擔起草诏書、編修史籍、教授皇子等職責。

從曆史發展看,翰林制度始于唐代。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顯示,唐玄宗設翰林院,最初為宮廷藝能之士待诏之所,至宋代發展為儲備高級官員的機構,明清時期翰林院成為科舉進士的晉身之階,素有“儲相”之稱。其選拔标準以文學造詣為核心,需通過殿試選拔為庶吉士,再經考核留館任職。

在職能演變方面,故宮博物院文獻記載顯示:明代翰林院掌制诰、史冊、文翰之事,兼修《永樂大典》等典籍;清代增設翰林院掌院學士,其職責擴展至經筵講官、鄉試會試考官等文教事務。現當代語境中,“翰林”一詞多用于指代學識淵博的文人,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引申為“文翰之林”,比喻人才荟萃的學術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翰林”是中國古代官職與文化概念結合的重要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定義與起源 “翰林”原指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始設于唐代。唐玄宗時期,翰林學士負責起草機密诏令,因參與中樞決策被稱為“内相”。該詞由“翰”(長羽毛,引申為文墨)和“林”(聚集)組成,字面意為“文墨荟萃之地”。

2. 職責演變

3. 選拔方式 明清時期主要從進士中選拔,成為高級官員的晉升階梯,民間有“非翰林不入内閣”之說。

4. 文化意義

擴展閱讀:明代翰林官品級雖低(正五品),但可直接接觸皇帝,比地方二品官更具實權。

别人正在浏覽...

安舒變幻不驕不躁不翼而飛遲次弛墜綽然有餘大帛大操倒鎖釣車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貳部犯順芙蓉苑福星公司破産公學诟厲苟且之心挂靠關原旱稻合市降祚戛玉巾帓局天喀喀涼牀烈烈璘玢詅符留落卵子礞石莫得魔酡撓攪排解陪從朋戲巧薄巧作名目七角請事奇形怪狀取責日上三竿叡敏饍羞身才書生氣十足庶職死心踏地條具無口匏籼米狎弄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