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翰林的意思、翰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翰林的解釋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詳細解釋

(1).謂文翰荟萃之所,猶詞壇文苑。《晉書·陸雲傳》:“辭邁翰林,言敷其藻。”

(2).指文士。 唐 杜甫 《宴胡侍禦書堂》詩:“翰林名有素,墨客興無違。”

(3).鳥栖之林。 晉 潘嶽 《悼亡詩》之一:“如彼翰林鳥,雙飛一朝隻。” 唐 柳宗元 《奉酬楊侍郎》詩:“翰林寂寞誰為主?鳴鳳應須早上天。”

(4).官名。指翰林學士。參見“ 翰林學士 ”。

(5).官名。指 唐 宋 翰林院官員。

(6).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讨等。

(7).指翰林院。 唐 韓愈 《董公行狀》:“﹝ 公 ﹞拜祕書省校書郎,入翰林為學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近年館課,悉用朱闌大卷。先公入翰林時,尚是白摺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翰林”是中國古代官職與文化概念結合的重要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定義與起源 “翰林”原指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始設于唐代。唐玄宗時期,翰林學士負責起草機密诏令,因參與中樞決策被稱為“内相”。該詞由“翰”(長羽毛,引申為文墨)和“林”(聚集)組成,字面意為“文墨荟萃之地”。

2. 職責演變

3. 選拔方式 明清時期主要從進士中選拔,成為高級官員的晉升階梯,民間有“非翰林不入内閣”之說。

4. 文化意義

擴展閱讀:明代翰林官品級雖低(正五品),但可直接接觸皇帝,比地方二品官更具實權。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翰林》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翰林》一詞指的是古代官員中精通文學、才華出衆的人。他們常常被任命為皇帝的文官,擔任重要的文化職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翰林》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翰和林。

翰的部首是羽(yu),有12個筆畫。

林的部首是木(mu),有8個筆畫。

來源

《翰林》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虞夏》中,形容有才學的官員。後來才被定為官員的稱呼。

繁體

《翰林》的繁體字是「翰林」,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翰林一詞有時也會被寫成「㝣林」。這是因為在那個時候,漢字的書寫規範和現在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在皇帝面前的文采取得了很高的評價,因此被任命為翰林,負責國家的文化事務。

2. 這位年輕的翰林才子在文學界有着很高的聲譽。

組詞

翰林學士、翰林院、翰林書院、翰林生

近義詞

鴻儒、才子、文人

反義詞

庸官、庸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