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詐刻薄;輕浮淺薄。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自是 蘇州 官吏巧薄,以刻為忠,曲有申明,而戶部吝於出納,以害仁政。” 明 方孝孺 《答王秀才》:“考其辭,輕俳巧薄,皆古人之所未有。”
“巧薄”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詳細解釋:
指奸詐刻薄或輕浮淺薄,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為方式。
曆史文獻
宋代蘇轼《應诏論四事狀》提到蘇州官吏“巧薄”,批評其以嚴苛為忠,導緻政策執行偏離仁政;
明代方孝孺《答王秀才》中,用“輕俳巧薄”形容文風浮誇淺薄。
現代用法
可描述人的性格缺陷(如“為人巧薄”)或事物特質(如“巧薄的設計缺乏深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巧薄》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的才華和品德都很低劣。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非常差,沒有任何優點或長處。
成語《巧薄》由兩個字組成,它們分别是“巧”和“薄”。
“巧”字的部首是“工”,它總共有四個筆畫。
“薄”字的部首是“艹”,它總共有十一個筆畫。
《巧薄》最初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言文和古籍中。它在《禮記·曲禮上》有記載:“凡師師教,維巧薄矣。”可見《巧薄》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使用。
繁體字中,《巧薄》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發生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在古時候,《巧薄》的寫法可能有些不同。然而,根據目前的研究,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
1. 他雖然美麗,但巧薄無比,不值得人們信任。
2. 這個人不僅能力巧薄,而且品德也不可取。
巧言令色、寒薄、貧薄、巧舌如簧、巧奪天工、巧言善辯
無能、無德、無才、庸碌、下賤
才華橫溢、品德高尚、完美、出色、優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