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巧薄的意思、巧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巧薄的解釋

奸詐刻薄;輕浮淺薄。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自是 蘇州 官吏巧薄,以刻為忠,曲有申明,而戶部吝於出納,以害仁政。” 明 方孝孺 《答王秀才》:“考其辭,輕俳巧薄,皆古人之所未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巧薄"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合成詞,其構成可拆分解析:

一、基本釋義 由"巧"與"薄"二字組合而成。《漢語大詞典》記載:"巧"指技藝精巧、心思機敏,"薄"在此語境中取"淺薄、不厚道"之義。二字連用構成并列結構,形容既工于心計又缺乏厚道的人格特質,常見于評價品行不端之人。

二、詞源演變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據,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常與"詐僞""谄媚"等貶義詞并用。清代《儒林外史》中"其人巧薄,不可深交"的用例,完整呈現其"機巧而刻薄"的核心語義。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收錄為形容詞,特指"表面聰慧機敏,實則虛僞刻薄"的雙重性格特征。常見于文學評論領域,如評價小說人物"巧薄之性躍然紙上",或引申指某些過度追求形式而缺乏真誠的作品風格。

四、近反義詞系統 近義詞包括"狡黠""僞詐",反義詞則有"敦厚""樸拙"。需注意與"輕佻""浮薄"等詞的區别,前者側重品性缺陷,後者多指作風問題。

網絡擴展解釋

“巧薄”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指奸詐刻薄或輕浮淺薄,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為方式。


二、出處與用例

  1. 曆史文獻
    宋代蘇轼《應诏論四事狀》提到蘇州官吏“巧薄”,批評其以嚴苛為忠,導緻政策執行偏離仁政;
    明代方孝孺《答王秀才》中,用“輕俳巧薄”形容文風浮誇淺薄。

  2. 現代用法
    可描述人的性格缺陷(如“為人巧薄”)或事物特質(如“巧薄的設計缺乏深度”)。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扣百死班司闆閘波羅奢花彩陶文化丑史抽心達姆彈盜取傎蹷洞鑒廢興對口瘡鈍衰非對抗性矛盾公牒國章劾按歡熾環佩繪事鹪蚊結愲積絫金碧晶燦燦進埝金珠鸠婦決死隊跼影枯形涼州曲麟符陵虛六币流黜孟津捺印迫不得已潑醅前載啟會秋審容态柔潔軟塵賞擊杉籬石田恃勇輕敵耍賴水壓四禍通志脫營溫煦無名租五雲判香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