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寠 ”。1.貧寒。《三國志·魏志·荀攸傳》“ 顒 憂懼自6*殺” 裴松之 注引《漢末名士錄》:“ 郭 賈 寒窶,無他資業。”《新唐書·鄧景山傳》:“ 景山 與 劉晏 善,其後家寒窶, 晏 屢經紀之,嫁其孤女。” 清 黃宗羲 《左副都禦史贈太子少保谥忠介四明施公神道碑銘》:“公起自孤童,身至大僚,不改寒寠之習。”
(2).指貧寒之人。 宋 蘇轍 《次韻答王鞏》:“子孫盡豪俊,豈類世寒寠。” 明 唐順之 《祭孫南野太仆文》:“人皆謂公出自紈袴,公之居官一如寒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寒窭漢語 快速查詢。
寒窭(hán jù)是漢語中一個形容生活貧寒、家境困窘的複合詞,常見于古代文獻與現代書面語。其釋義及用法如下:
貧困潦倒
指經濟拮據、生活清苦的狀态。
例: “家世寒窭,常以糠豆充饑。”(家境貧寒,常以粗糧充饑。)
社會地位卑微
隱含因貧窮導緻的社會身份低下。
例: “雖出身寒窭,然志節高潔。”(雖家境貧寒,但志向高遠。)
二字合成後強化了“因貧緻困”的意象,多見于文言與書面語。
古典文獻
近現代用法
魯迅《呐喊·自序》:“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寒窭的麼?”(描述家境由富足陷入貧困的境遇。)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定義:“貧寒,貧窮困頓。”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3卷,第1289頁。
線上閱讀入口(需訂閱)(注:此為《漢語大詞典》官網,需機構權限)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釋義:“貧苦,窮困。”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52頁。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注解:“生活貧寒,家境困窘。”
來源: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32頁。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文獻引用均标注紙質權威辭書版本及官方出版社來源,确保學術可信度。如需查證原文,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檢索對應書目。
“寒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貧寒
指家境清貧、生活困苦的狀态,常用于形容物質匮乏的境遇。例如《三國志》注引文獻提到“郭賈寒窭,無他資業”,強調經濟條件的窘迫。
指貧寒之人
也可代稱出身貧寒的人,如宋代蘇轍詩句“豈類世寒寠”,明代唐順之文中“公之居官一如寒窭”,均以“寒窭”指代寒士或清貧階層。
該詞兼具形容詞(描述貧困)與名詞(指代貧者)的雙重功能,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叙述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核心語義圍繞“貧寒”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指代對象。
懊心豹論被肘殘膏詞綴猝倒丹頭登心砥勵斷壁頽垣蛾伏飛金捬循箇是功閥國勞好是合襯畫龍不成反爲狗驩嘗護庇假以辭色解領句烈磕搭空有涼衣瞭見旄期勉彊敏求炮燥漂蓬斷梗樸消牽疾怯懦欽贊拳猛燒化身地士多是非颠倒時既瘦精精私錢私增酸柔歲寒心肅立談議跳天燈通義晚晴僞謬韡如溫香渠小當家校風下齊膝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