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怯懦的意思、怯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怯懦的解釋

(1) [timid and overcautious] 膽小懦弱

灰心也故怯懦。——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2) 又

怯儒也故苟且。

溫順、謙恭、怯懦的人

詳細解釋

亦作“ 怯耎 ”。亦作“ 怯愞 ”。膽小;懦弱。《韓非子·說難》:“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漢書·司馬遷傳》:“僕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隋書·段達傳》:“ 達 不能因機決勝,唯持重自守,頓兵饋糧,多無剋獲,時皆謂之為怯愞。” 宋 葉適 《梁父吟》:“餘既樸陋而不能謀兮,又怯耎而畏兵。” 王蒙 《火之歌》:“他們面臨的不僅有幫派分子的破壞,還有怯懦和奴性這兩位‘虎伥’的阻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怯懦”是一個漢語形容詞,形容人性格膽小怕事、缺乏勇氣和擔當。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詞結構

    • 由“怯”和“懦”兩個語素構成:
      • 怯(qiè):本義為膽小,如《史記》中“士無敢盡忠拂過者,事君之道若此,可謂稱乎?怯夫!”
      • 懦(nuò):意為軟弱無能,《說文解字》釋為“驽弱者也”,指意志薄弱、缺乏骨氣。
  2. 核心含義 指在面對困難、危險或責任時表現出過度的畏懼心理,缺乏迎難而上的決心。例如:

    “他因怯懦而放棄了申訴機會,最終錯失公道。”

  3. 近義詞辨析

    • 膽怯:側重臨場畏懼(如公開演講時發抖)
    • 懦弱:強調性格整體軟弱(如長期逆來順受)
    • 怯懦:兼具兩者,常含批判性(如逃避責任的領導)
  4. 反義詞體系

    • 勇敢(褒義,如見義勇為)
    • 果敢(強調決斷力,如當機立斷)
    • 剛毅(突出堅韌性,如逆境中的堅持)
  5. 文學與現實應用

    • 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寫阿Q“怯懦地縮在牆角”,展現舊社會民衆的麻木
    • 現代職場中,怯懦可能表現為不敢争取合理權益或提出創新建議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社會批評(如“怯懦的妥協”)或心理分析(如“戰勝内心怯懦”)。其貶義色彩較“膽小”更強烈,暗示需要克服的性格缺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怯懦

怯懦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常用作形容詞,表示膽小、膽怯、懦弱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心(xīn)和惠(huì)。在拼音系統中,表示為qie3nuo4。

怯懦這個詞的原始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中的舊用法。在繁體字中,怯懦的寫法為「怯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怯懦的寫法有時會稍有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怯懦的寫法為「」。這種寫法在古代很常見,如今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怯懦的例句:

1. 他因為怯懦而錯過了許多機會。

2. 她的怯懦讓她失去了自信。

除了怯懦之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例如,怯弱、膽小、畏縮都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膽怯、膽小。而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勇敢、果斷、堅毅等。

組詞方面,可以根據怯懦的概念來構詞。例如,怯懦心态(指膽小心态),怯懦行為(指膽怯的行為),怯懦者(指膽怯的人)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