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衣的底邊。《禮記·深衣》:“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陳澔 集說:“下齊,裳末緝處也。”
古代稱合金中錫的含量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為“下齊”。古代合金多以錫與銅或鐵相合。《周禮·考工記·辀人》:“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齊。” 鄭玄 注:“多錫為下齊……少錫為上齊。” 孫诒讓 正義:“錫多則金不純,故為下齊。”
“下齊”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古代服飾中“下衣的底邊”,常見于《禮記·深衣》的記載。
指古代合金中“錫含量較高”的配方,用于青銅器等鑄造。
如需進一步探讨某一含義,可提供具體語境或查閱《禮記》《周禮》等古籍原文。
下齊是一個中國漢字,由“下”和“齊”兩個部分組成。
1. 下:下字是由三個橫撇組成,它是一個基本字形。反映了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關系,表示朝下的意思。
2. 齊:齊字由“隹”和“齊”兩個部分組成。其中,“隹”為鳥類的一種,表示鳥飛在空中,“齊”為手中持繩,旨在表示抛棄鳥去飛的意思。
下齊在古代文獻中也出現過,表示行走時劍都被佩在腰帶的位置,以示尊重。
下齊的繁體字為「下齊」。
古時候,在漢字作為活字印刷之前,寫字的方式有位上位下、仰首(或增□)、仰首低頭、一點紋之類的。
下齊作為一個整體的字形,在古代書寫中可能是一種簡化寫法。
例句:
他身上的刀總是下齊地挂在腰間。
組詞:
下跪、下降、下落
近義詞:
垂(下垂)、貫(貫通)、垂直
反義詞:
高(上升)、抛(抛開)、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