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期的意思、旄期的詳細解釋
旄期的解釋
老年。《禮記·射義》:“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 陸德明 釋文:“旄,本又作‘耄’,莫報反,八十、九十曰耄。期,本又作‘旗’,音其,如字,百年曰期頤。”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字說·字異而義同》:“《書》雲‘耄期’,《射義》作‘旄期’。”
詞語分解
- 旄的解釋 旄 á 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上将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旄 à 古同“耄”,年老。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期的解釋 期 ī 規定的時間,或一段時間:定期。限期。期限。學期。 量詞,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期。 盼望,希望:期望。期冀。期盼。期待。 限度:“征斂無期求索無度”。 必,決定:“期死,非勇也”。 〔
網絡擴展解釋
“旄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整體含義:指“老年”。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言文或特定文學語境中。
2.單字解析
- 旄(máo):
本義指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如“羽旄”“旌旄”。在“旄期”中,“旄”引申為年老體衰的狀态,可能與“耄”(指八九十歲高齡)同源,表示衰老、昏聩,如《戰國策》中“旄不知人”即描述年老昏花的生理特征。
- 期(qī):
意為“時期、階段”,此處與“旄”組合,特指人生中的老年階段。
3.語境與用法
-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如描述帝王、賢者晚年時期的狀态。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暮年”“耄耋”等詞替代。
4.補充說明
- 需注意“旄”單獨使用時,可能指代旗幟或眼睛昏花,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旄丘”指前高後低的山丘,“旄騎”指古代帝王儀仗隊中的騎兵。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言文注解類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旄期》的意思
《旄期》(máo qī)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古代用于祭祀的旗幟。它是古代官員在重要場合或祭祀時所使用的一種裝飾豔麗的旗幟。
《旄期》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旄期》的拆分部首是旗+其,共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旄期》的來源
《旄期》一詞源于古代的軍旗或祭祀旗幟。在古代,官員在行政或祭祀活動中會使用不同形狀、顔色和紋樣的旗幟來區分身份或者表示祭祀的莊嚴性。
《旄期》的繁體
《旄期》的繁體字為「旄期」,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使用的是篆書或隸書風格。由于篆書和隸書的文字形态與現代字體有所不同,所以古代的「旄期」在字形上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
《旄期》的例句
1. 郡守祭祀時,手持着一面用紅色絲綢制作的《旄期》。
2. 在古代的酒祭儀式中,官員手持《旄期》站在祭壇前祭拜。
與《旄期》相關的詞語
1. 祭旗: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旗幟。
2. 衙旗:指官府門前懸挂的旗幟,代表着官府的權威。
《旄期》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祭旗、祭旄
反義詞:平凡、平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