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以辭色”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含義與結構
“假”指給予,“辭”指言辭,“色”指神色。合起來表示用好言好語、和顔悅色的态度對待他人,常用于描述對原本疏遠或嚴厲的對象表現出友善。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例句
四、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為“假人辭色”,但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該成語強調通過語言和神态主動示好,與單純“和藹”有所區别。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文解析,可參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文獻來源。
《假以辭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虛假的言辭和外貌來掩蓋真實的本質或意圖。它通常形容人表面上看起來美好、誠實,但實際上卻隱藏着不可信任的目的或意圖。
《假以辭色》這個成語的部首是“言”和“辶”,其中“言”表示與語言相關,“辶”表示與行走相關。根據拆分部首和偏旁可以确定該字的筆畫為11畫。
《假以辭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南山》中的一首古詩中:“假人以言,辭色以色。”在古代漢語中,用“辭色”來形容人用言辭和外貌來掩蓋真實本質的做法。
《假以辭色》的繁體字是「假以辭色」。
古代漢字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假以辭色》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形狀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并無差異。
他經常使用華麗的辭藻和動人的表情來迷惑别人,完全是在假以辭色。
組詞:以假亂真、假公濟私、辭令之飾、辭章之色、色厲内荏。
近義詞:以言為序、言辭華美、辭章煌煌、辭藻華美。
反義詞:言行一緻、真心實意、實誠相待、真誠待人。
【别人正在浏覽】